原创传记:没有书的世界我会很悲哀(三)

学段:职业成长  学科:文学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红楼一痴
摘要:在大二第一学期的期末,我们学院开始组织大家进行实习前的准备工作,据说当时很多人不愿去隆回一中实习,因为隆回一中是省重点中学,管理很严格,怕受到拘束又怕上不好课丢了脸。当时学院也有考虑,把一批基础较好,功底扎实的学员安排在隆回一中,其余的放在桃花坪镇中学。我被选…

(十七)

实习回来我就准备了论文的写作。此不赘述。

因为课程内容基本结束,有比较充裕的时间,我想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找了几个同学商量说一起去搞家教,写了广告牌子,跑到东风路、红旗路等路口站了大半天,鬼都不上门,心里就觉很委屈的,很失落。怎么啊,少家教的哪里去了?嘿嘿!回到学校就再也不作这个打算了。搞什么家教啊,先搞好自己再说啊。

于是,许多同学就请假回家了,有的干脆就走人只等到毕业末考才来了。还有一部分人就打牌赌博,学校保卫科是捉了好几回了,也无法根除此弊病;还有一部分同学就四处借书看,我是其中之一。

当时很迷茫的。说实在的,我来到这里读书是依赖了父亲是教师的缘故,毕业后是要回本县教书的。我没有任何家庭背景,也无复杂的社会关系。当别人说起已经开始联系工作的时候,我内心很不是滋味,因为我根本不知道路在哪里。有心计的同学在活动争取各种荣誉,有的申请优秀实习生,有的在争取优秀毕业生,还有的在活动争取来个预备党员之类的。为此,有人破费请客,有人大包小包的土特产拎了来,悄悄的送到有关领导家里去。尤其可鄙的是在一次座谈会上,学生科的一个什么科长在放风,说多争取荣誉啊,以后就业好些啊,人家一看你的材料就知道你是优秀人才。还说要为我们搞个论文集子,联系出版社,但每人的版免费要100元。都是些狗屁,纯粹是要学生多去他家里孝敬烟酒之类的。据一名老乡说她搞了个“优秀实习生”花了三百多元。我听后只是嘿嘿一笑。我没有这方面的能力也不想具备这方面的能力,所以毕业后我什么荣誉也没有。我唯一的想法是培养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多读书是主要途径。

想想是要去教初中的,语文是难教的啊,实习就尝过这个味道了。看什么书呢?我首先想到了适用——教学杂志与教学参考书籍。

在一个多月里,我读过几十种数百本语文教学专业杂志,其中包括《语文月刊》、《语文教学之友》、《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建设》、《阅读与写作》、《语文教学通讯》、《   活页文选》、《中学语文教与学》、《作文成功之路》、《新概念作文》、《读写月报》、《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等等,不胜枚举。我有系统的爬梳了几类文体的教法。记叙文如何教,议论文如何教,说明文如何教,我都去有目的的探究了一下,起码思考了一下子。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刊物恐怕还是《语文月刊》,这个杂志我是订了十几年的。里面的栏目个个精彩啊,尤其是“语文博览”让人开了眼界。还有的教材研究如“教材指瑕”这个栏目让我改正了以往许多错误的认识。对每个版本的教材的探究,《语文月刊》都做的很好,许多在一线的老师对教材的不同认识,写出的争鸣商榷文章都很有见地。我深感佩服。

那时的素质教育口号喊得山响,大有不打倒传统不罢休的感觉。在各类语文专业期刊上出现了各种个样的论调,北京师大主办出版的《中学语文教与学》很有创意的开了一个栏目,专门讨论语文的读法与教法。很多的老先生都撰文强调要多读书多背书,说他们的国学基础就是背出来的,传统的学法教法不能随意扔弃,要有选择的加以改进,一句话就是强调积累。这本杂志对我的影响很大。我回忆十几年来读书的经历,似乎也是这么过来的,觉得老先生们讲的实在有理。那时在杂志上看到了冰心、季羡林、赵朴初、启功、叶志诚等老一辈学者作家提倡娃娃读经典,据说是在政协会议上以提案的形式倡议的。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前景担忧啊。我那时也想,一个民族如果慢慢地失去了自己的传统文化精华,我们年轻人的记忆中没有了属于自己的经典,那才是真正的民族的悲哀啊。想想前苏联,一个作家的著作只要可以销行一千本就会有出版的机会,政府就会支持出版;而我国就不是这样,商业利益为上,如果出版一千本的话就只有作家本人破费了。因此我国的图书消费量是很低的,在世界上远远没有保住平均数。我想不管怎么搞素质教育,恐怕还是先得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喜欢读书,喜欢钻研了就好办。只是用经济利益来刺激是万万不行的。一个人有没有高雅的审美情趣与家庭的氛围是有相当大的关系的。而那时的素质教育现在看来是比较失败的,上面的精神是好的,也确实需要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可是到了下面就不行了,操作起来就是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因为学校取信于社会的还是升学率。

要提高学生素质首先在于教师有较好的素质,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首先教师得有较深的内涵。我是以此作为自己的读书标准的。作为语文老师我想应该是个杂家,什么都要懂一点,当然不一定要掌握得很深。因此我在大量阅读教学专业期刊的时候总是带着问题去读的,哪些文章引用了的资料我尽最大可能去找到看看,希望不要断章取义。在那时我就想,如果知识不更新就真的落后了,以前要求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来不是这样了。如果老师永远只是一桶水的话就变成了知识贩子而不是知识分子了,那好似以桶死水啊;分子是运动的,是更新的。老师应该是一条源源不断的溪流,每天都有新的东西都更换新的血液。

这一个多月时间看书,思考,领悟,收获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我并没有带着遗憾离开邵阳教育学院,我是踌躇满志地踏上回家的汽车的,心情很好,心态很好,我知道我即将成为一名中学教师,不管在哪里工作教书,所读之书是能派得上用场的,我始终相信“书到用时方很少”的箴言。因此在回家后的暑假里,我没有去找过任何亲戚朋友或熟人联系过工作,我的老师说你相信自己是金子吧,总会有发光的时候的。

【相关文章】好搜一下
陈晓明:也谈入川

陈晓明:也谈入川

也谈入川(文/盐城市气象局办公室 陈晓明)幼时读《入川小记》,被作家贾平凹的那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