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7.疏密相间、匠心独运——结构
结构是文学作品诸多构成要素的内在联系方式。作家有了深厚的生活积累,就要对已有的生活素材进行精心的选择,并将经过选择的素材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成为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例如,在叙事类作品中,人物如何安排、场景如何取舍、情节如何设置、人物与人物形成怎样的关系、如何进行连接、强调什么、省略什么、哪里虚写、哪里实写,以及如何开头结尾等等,这些都属于结构问题。组合生活材料,就是把结构用作一种艺术表现手段,独特的剪裁、连接、谋篇布局,是作品结构的外在表现形态。一部作品各部分之间井井有条,丝丝入扣,人物、事件众多而不杂乱,便可以认为这部作品在结构方面取得了成功。我国清代戏剧家李渔曾把结构艺术作品比做“工师之建宅”,工程师建筑房屋必须合理筹划,“何处建厅,何处开户,栋需何材,梁需何材,必俟成局了然,始可挥斤运斧”,因此完美的艺术结构也是作家独具匠心富于创造性的艺术构思的具体体现。
文学作品的结构从来都因人而异。这不仅是由于生活本身具有极大的丰富性,而且由于作家都有不同的创作观念和创作习惯。鲁迅的小说和老舍的小说在结构方式上就很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个作家,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中,取材范围和角度、人物的表现方式、段落的划分、章节的安排也千差万别。常见的结构方式有纵向结构、横向结构、散点结构、网状结构、心理时间结构、多条线索交叉结构、连环式结构、包孕式结构等等。我国早期的小说就多采用纵向连环式结构。一个人物引出另一个人物,一个事件引发另一个事件,人物和事件环环相扣,滚动式发展,随时有新的加入,随时也有旧的被排斥在描写范围之外。到了明清时期,我国的小说以章回体为主。一章一回集中表现一个事件,事件与事件之间有或隐或显的联系,又可以独立成篇。这时,贯穿整部作品的中心人物已开始出现,但从作品的整体结构方式看,仍保留有明显的“滚动”痕迹。《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诸葛亮是主要人物,而围绕他们的那些次要人物则根据情节的发展而有所变化、增减。欧洲古典小说惯用网状结构。人物众多,每个人物犹如网上的一个结点,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相比,其差别主要在于联系的普遍和深刻程度,次要人物也可以贯穿全篇始终。在现代小说中,心理时间结构运用得越来越广泛。例如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全书都是“我”对往昔时光的追忆。“我”的一生在追忆中展开,但一件件往事的发生已不再具有现实的逻辑顺序,它是“想到哪写到哪”的,也就是说事件按照它在作家心理上的发生顺序排列。这种结构使作品的内容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跳跃性。上述情况表明,文学作品结构的差异,除了受作家主观因素的制约,还受到时代风尚、民族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从总的发展趋向上看,现代小说的结构日趋复杂,日积月累的尝试使作家的艺术表现手段多样、丰富,因此复杂化的趋向符合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
结构方式是多样的,但结构原则又不是无矩可循。概而言之,主要是:结构要服从表现主题的需要,即要根据主题的要求来对作品内容进行合理剪裁;要有助于刻划人物性格,恰当地安排人物关系,准确地展示人物心理活动,巧妙地组织矛盾冲突;要符合生活的逻辑;最后,要使作品和谐连贯、完整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