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6.文以传意——主题
“文以传意”,这“意”便是文学作品的主题。杜甫的《三吏》、《三别》反映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痛苦;鲁迅的《狂人日记》揭示了封建礼教对民众的精神摧残;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高尚品德。有人可能以为,主题就是那么干巴巴的几句话,其实不然,主题是具体的,是从作品中描绘的全部生活现象中形象地显示出来的。
作家在创作之初,总有一个大致的想法,写什么?如何写?有时这样想法还很明确,但即使是再明确的想法,也还不能称做主题。这不仅是因为没有和具体形象结合起来的想法还谈不上有文学性,而且因为创造设想总是随着创作的实际进程而有所改变。主题形成的过程老舍先生有过生动的描写。在《我怎样写(骆驼祥子)》一文中,他说:“记得是在民国二十五年春天吧,山大的一位朋友跟我闲谈,随便的谈到他在北平时曾用过一个车夫。这个车夫自己买了车,又卖掉,如此三起三落,到末了还是受穷。听了这几句简单的叙述,我当时就说:‘这颇可以写一篇小说。’”老舍这时的想法大致就是创作设想。接下来的工作却是大量的。从春到夏,他一直在盘算,怎样才能把这一点想法扩展为一篇小说?他开始了解骆驼祥子的生活习惯;他设想过好多种类的车夫,好给祥子一个确定的特征。他又设想除了祥子外,还要写到其他车夫,还要写车主,写拉到的客人,这样他就把车夫的社会扩大了。有了具体的人,有了人与社会的联系,但老舍仍感到不易把祥子写好,于是他进一步去熟悉车夫的生活。不仅观察他们的服饰、面貌,而且观察言语、姿态,他更注意对他们内心的体验。“由二十五年春天到夏天,我入了迷似的去搜集材料,把祥子的生活与相貌变换过不知多少次——材料变了,人也就随着变。”祥子的形象在老舍的心中充实丰满起来大约是在半年之后,只是在这时,他才最终确定,他写祥子是要写出个“劳苦社会”。老舍写作《骆驼祥子》又用了半年之久。这其中,祥子的形象又有了不少变化。《骆驼祥子》通过祥子的形象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下层劳动群众的悲惨命运,不难看出,这一主题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作者写一个车夫三起三落命运的原始创作设想。
老舍的创作实践表明,文学作品的主题不是凭空产生的。按照高尔基的说法,主题是“生活暗示给他的”。社会生活中的一些人物、事件吸引了作家,使作家为之激动,作家通过仔细的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之后,从中感受到某种意义,理出了一个较为明晰的思想,并用形象将他表现出来,这时,主题才真正出现。老舍的创作实践还表明,作家的构思和写作过程,同时也就是主题的深化过程。而这种深化是建立在对生活素材的选择、提炼、概括、加工基础上的。
每部作品都有自己的主题,但那些长篇的、内容比较复杂的作品常常又不止有一个,而有两个以至多个主题。有多个主题的作品通常又以某个主题为中心,这个处于中心地位的主题又被称为基本主题或正主题。其他主题是副主题,副主题从属于基本主题,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在旧俄国由封建农奴制向资本主义制度转变的大背景下平行地安排了两条线索,相应地也形成了两个主题。一个是安娜的爱情悲剧,一个是列文在农村进行的改良。前者表现上流社会的虚伪和腐败,后者展现农村的落后和衰弱。后者是对前者的补充和反衬,为前者服务,这样,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社会的黑暗就被揭示得更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