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65、沉沦就是解放——垮掉的一代
垮掉的一代是二次大战后生成于美国本土的第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高潮大约在 50年代中期,参与者多是二战期间或战后出生的年轻人。60年代以后,因主要代表人物隐退或迁居国外而式微。但影响波及英、法、荷兰等国。
政治高压、社会异化和保守的文化统治是促成垮掉的一代产生的背景条件。美国在_二次大战以后进入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但美国社会远非理想社会。战后的美国反共的麦卡锡主义盛行,在校学生纷纷被拉入伍,以满足统治者争霸世界的需要,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虽然使生活质量大为改观,但也使人在物欲中沉沦。精神空虚,信仰危机发展为社会的通病。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人深感自身的失落、绝望、不满又无可奈何,他们的这种情绪又受到存在主义思潮的影响,因而在这一代人中形成了一种以消极的方式对抗社会,对抗主流文化,对抗一切现存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生活态度。他们厌学弃学,不去工作,自愿过贫困潦倒的生活,或与妓女、毒品贩子、街头歌手为伍,总之,不愿承担任何社会责任,以极端的方式标榜自己同这个社会格格不入。垮掉的一代的这种生活态度,正是其文化和文学观念的基础。
50年代初,美国各地形成了几个有“垮掉”倾向的青年作家集团。以艾伦金斯柏格、杰克凯如阿克、格里高利考尔索为首的一群正式以“垮掉的一代”命名;查尔斯.奥尔逊、罗伯特、格里莱、罗伯特邓肯等人组成“黑山诗人”集团;还有一些艺术家如弗兰克奥哈拉、约翰艾许贝莱、肯尼思考奇也可归入此派。他们主要集中在纽约。在旧金山,则有劳伦斯、弗林盖蒂、盖利斯奈德、菲利普威伦、迈克尔麦克吕尔等人在活动。1956年夏天,旧金山第六美术馆举行了一次诗歌朗诵会。此会成为全美垮掉的一代作家大聚会。会上艾伦金斯伯格首次公开朗诵了长期未能发表的长诗《嚎叫》。此诗被称为“50年代的《荒原》”。会后,垮掉派文学形成巨大声势。1957年,杰克凯如阿克的小说《在路上》发表,再次引起轰动,再加上《常青评论》、《黑山评论》等杂志推波助澜,垮掉派文学逐渐在美国文坛立稳脚根,并形成对学院派文学的挑战。
垮掉派文学作品表现了二次大战以后出生于美国的青年一代的厌倦、沮丧、疲惫的精神状态。《嚎叫》摹仿惠待曼的长句预言体诗,满怀激愤和幽怨地表达了在异化的社会中青年的苦闷和榜惶。一代“精英”的生活浑浑噩噩,前途无望,自我摧残;商业化、军事化的趋势残害了人的心灵,改变着人的正常命运。清白的人被逼成为罪犯,到处都像是疯人院。而唯有沉沦和漫无目标的暴力行为才足以与此抗衡,由此沉沦与暴力也成为青年人求得解脱的唯一方式。“嚎叫”是这一代人发自内心的痛苦呼唤。《在路上》记述了作者同一个少年教养所出身的青年周游全美的所见所闻。窥见种种病态、丑恶的社会现象并不足为奇,重要的是主人公的生活态度。他们四处漂荡,漫无目的,不想过一种世俗的生活,又不肯为改变社会,改变自己的命运做点扎扎实实的事,他们甚至不屑于去干一项具体的工作。他们追求那种自由自在的“局外人”的身份,在路上随意漂荡的旅程正象征着这代人的人生旅程。
垮掉的一代对正统的文学观念和文学表现形式也进行了全面的反叛。针对象征主义含混、隐晦、腾脆的诗歌风格,他们提出了一种“开放性诗体”,即用明晰的意象和简单词汇记录真实的意向和感觉,让情感自然流露,恢复诗的生动内容和自然韵律。这表达了他们要求文学走向大众的要求。不过他们的这种要求又是极端化的,比如他们甚至反对诗歌的寓意。这样,他们的诗也就常常缺乏诗意,这是一种违反文学本性的诉求。为现代主义文学普遍推崇的“自我表现”的原则同样受到垮掉的一代尊崇。他什腰求作家“依靠头脑的自发活动,毫无顾忌地写我想写的东西”。让放任的、不受理性约束的思维直接记录在纸上。在反对矫饰的口号下,他们力图突破各类文体的限制,小说完全不讲传统的情节结构,竭力废除学院式的“知识分子语言”,不讲语法修辞,形象粗俗而捉摸不定。诗歌内容复杂,形式多变而不完整。
垮掉的一代作为一种异常复杂的文学现象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引起激烈争论。它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客观上对正统的美国资产阶级社会理想和文化观念有消解作用。但因作品表露出明显的虚无主义和颓废主义色彩,又不能将其视为一种建设性的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