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66.塑造“第三种现实”——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流行于前苏联的一种创作方法,同时,它也是一个文学流派。它与批判现实主义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是在扬弃批判现实主义的局限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世纪末,批判现实主义在西欧和俄国达到巅峰。这种以暴露和批判贵族资产阶级社会为主导倾向的创作方法有着不可忽视的进步意义。但当时一批具有社会主义思想的作家和批评家认为,批判现实主义最终不可能超过对被侮辱被损害者的同情和怜悯,不可能创造出无产阶级的新人,因而需要提出一种新的创作方法,以适应表现新生活的需要。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这种要求更为迫切。从 1928年起,前苏联文艺界开始对如何确定苏联文学新的性质展开讨论。1932年 5月,苏联《文学报》首次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概括苏联文学新的性质。同年 10月斯大林在和苏联作家座谈中,肯定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苏联文学艺术创作和批评的方法。1934年 9月召开的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通过《章程》,正式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确定为苏联文学创作与批评必须遵循的基本方法与原则。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一是要求作家以发展的眼光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反映现实。高尔基等人认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只有以社会主义经历的事实作基础才能创立起来。社会主义的生活既存在“过去时代的卑鄙龌龊的真实”,也存在着正在“成长”的真实,或者说,旧事物、阴暗面和新事物、光明面并存。作为新的文学创作方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既要揭露旧的事物和生活的阴暗面,具有旧世界“掘墓人”的职能,也应歌颂新事物和生活的光明面,充当新的社会道德和新的人格的“产婆”的角色。比较而言,后一种角色更为重要,这也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之所以能够区别于批判现实主义的重要方面。二是给革命浪漫主义以十分重要的地位。法捷耶夫、高尔基等人都认为,革命浪漫主义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必不可少的内容。这里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主要是指基于现实而对未来前途的幻想。他们要求作家不仅仅把目光局限在过去的现实和眼下的现实,还应展示未来的现实,即“第三种现实”,第三种现实中蕴含着美好壮丽振奋人心的东西,在他们看来,没有这第三种现实,就不能真正理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是什么东西。三是要求作家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对生活进行观察和分析,在真实地描写生活的同时,使作品具有先进的思想倾向,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精神联系起来,完成从思想上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当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大师也强调时代先进的思想倾向不应赤裸裸地表现出来,而应当渗透在作品所刻划的艺术形象中。此外,他们还声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决不会把个别的种类、体裁、形式、气质、方法、手段奉为典范,加以模仿,主张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可以而且应当广泛探索运用各种各样的形式、风格、体裁和艺术表达手段的可能性。
高尔基在 1906年完成,又几经修改,1922年最后定稿的长篇小说《母亲》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其后,马雅可夫斯基、富尔曼诺夫、绥拉菲莫维奇、革拉特科夫、法捷耶夫、阿托尔斯泰、肖洛霍夫等人都有意识地遵循这一创作方法从事创作。他们的作品因反映了苏联社会主义时期的社会生活和人物精神面貌而显示出某种新的精神气质。
在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一度被认为是唯一的创作方法,结果出现了压制和排斥其他艺术表现方法的极端倾向。这种倾向因与 30年代苏联国内政治斗争结合起来而使苏联文艺界的情况更为复杂。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官方曾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定义作过修改,60年代,有人提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应当是一种“开放体系”,其目的在于避免这种创作方法的排他性与封闭性。有关“开放体系”的讨论一直延续到 70年代末。
50、60年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我国文艺界也有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