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阅读上一章

第64章:64.展示冷峻的物象世界——新小说派

新小说派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最早兴起于法国,影响波及英、德、美、日、波兰、捷克等国,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文学现象。1950年,出生于俄国的法国女作家娜塔丽萨略特出版题为《怀疑的年代》论文集,被视为新小说派的宣言书。其后新小说派的另一代表人物罗伯一格里耶在《法兰西评论》撰文,抨击“旧的个说形式”,提出了新小说派的一系列文学主张。

新小说派作家所抨击的“旧的小说形式”,主要是指 19世纪后期以巴尔扎克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小说形式。该派作家接受西方现代哲学、心理学观念,认为 20世纪以来的小说延续了 19世纪的小说传统,不足以展现大大改变了的社会生活和人生体验。内容虚假、技巧陈旧是流行的通病,因此,要摆脱小说濒临死亡的处境,就必须对传统的小说加以“革命”。新小说派以其对传统的叛逆态度和对新的小说形式的刻意追求而又被称作“反小说派”和“拒绝派”。

新小说之“新”,首先体现在它的真实观上。罗伯一格里耶提出,小说描写的对象不应是人,而应是物:世界由独立于人之外的物质世界组成,现代人则被包围在物中。人只能通过视觉看到事物的外表,因此,在创作实践中,应把“人”和“物”分离,着重描写包围现代人的物质世界。他还主张,小说家的任务只在于表现“物”对人的“中立性”、“陌生性”。小说不应去表达作者的任何思想感情、政治立场、道德观念,并声称要以“一个更实在的、更直观的世界”即纯粹的物象世界,去“代替那种充满心理的、社会的、功能的世界”。出于这种观点,新小说家一般运用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语言对客观略物作冷静而机械的琐碎摹写、或专致于描绘无名无姓的“冷我”,或复制外在实体的“视象”。典型的新小说描写从如下一段可见一斑:

散开的面包碎片,两个瓶塞,一小截发黑的木头,再加上一点桔子皮做嘴巴,活像是一个人的脸。在水面上浮油的反光下,看上去像小丑的怪诞的面孔,像游艺场中做气枪靶子的木偶。(《橡皮》序幕第六节)

这段描写很像一幅静物画,人让位于物,看不出作者的主观情感倾向。但新小说派作家的艺术主张也不尽一致。同是新小说派作家的萨略特所追求的就不是物象的真实而是内心的原始真实,她认为,常人所见的生活现象和人物语言都是不真实的,深层的真实往往和它们相反。所以她主张作家透过日常生活和日常语言的表面,探讨和发现被掩盖的内心原始状态。但在强调使用不带感情色彩的客观笔触方面,她和罗伯一格里耶是一致的。由于上述区别,一般认为,新小说内部分为两大派别,一派以罗伯一格里耶为代表,是客观派,主张小说的物化、非人格化,追求“视象”;一派以萨略特为代表,是主观派,要求展现内心的原始真实,但表达不带感情色彩。

新小说派的另一特点是贬低文学的思想性,这与它的客观主义倾向有关。从具体的历史环境来看,这又是对同期流行于法国的存在主义文学主张的反拨。萨特主张文学表达哲学观念,介入生活。罗伯一格里耶针对萨特等人的主张说,文学的“深刻的哲学意义当然是有的,就像有政治的、心理的道德的意义一样。不过把尽人皆知的意义讲上一通,这和文学的基本要求是背道而驰的。至于以后的小说对将来的世界会有什么意义,最明智的办法(同时也是最诚实、最巧妙的办法)就是现在不加以考虑。”

新小说家认为,现实绝不是按照人们的逻辑安排的,人们不可能了解现实的完整面貌,因而不要奢望小说给读者提供客观世界的完整图像。不仅如此,新小说的基本故事情节往往不可确定。事物与事物之间缺乏必然联系,事件的发展缺少连贯性,正常的时序被打乱,现在、过去、将来,现实与梦境,回忆、幻觉乃至下意识的活动掺和在一起。读者被置于作者刻意设置的零乱物象和心象世界中,据说这样能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但这种身临其境又是以阅读快感的丧失为代价的。总之,新小说表现出鲜明的反倾向、反人物、反虚构、反情节的特点。

除娜塔丽萨略特、罗伯——格里耶外,新小说派中较有影响的作家还有米歇尔市托尔、克洛德奥利埃、罗贝尔潘热、让里卡杜等。罗伯——格里耶的《橡皮》、娜塔丽萨略特的《马尔特罗》被认为是撕个说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 轻松应考、高效赋能
第64章已经结束,点击进入下一章

第64章:64.展示冷峻的物象世界——新小说派

学名著文库
你刚刚阅读到这里

1/1

返回 文学漫步
加入书架

加入书签

书籍详情 好学名著文库 恢复默认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