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5.点石成金——谈题材
什么是题材?说到题材,人们很容易想到这样一些词,如工业题材、农业题材、军事题材、历史题材,诸如此类。这是题材的一种用法,是对文学作品的表现范围加以类分。但作为文学作品内容构成要素的题材不是这种意思,它是指作家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描写在作品中的一组或多组生活事件。让我们看看《白毛女》。这是一个表现农村青年女子悲惨遭遇的故事。在剧中,喜儿被地主逼迫逃进深山,靠野菜和庙中的供果维生。天长日久,头发全变成白的。八路军进村以后,发现了她的踪迹,才把她解救出来。喜儿受辱、出逃、忍饥挨饿、被救,这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生活事件,便是《白毛女》的题材。
文学作品的题材是在生活素材的基础上形成的。作家在创作之初,一般都有相当的生活积累。但在进行认真的构思之前,那些活跃在他心中的人物、事件,情感相对来说还是很粗糙零乱的。从生活中得来的感觉、印象不能一股脑地堆到作品中,所以对生活素材要经过筛选和提炼。《白毛女》从素材到题材就经过了这样一个过程。作者曾谈到,《白毛女》最早的素材,是流传在晋察冀边区的“白毛仙姑”故事。八路军解放了一个村子,那里的群众中都传说村头奶奶庙里有个白毛仙姑,经常在夜间出没,人们每逢初一、十五都要给她上供,供品次日清晨便不见了。为了弄清事情真相,村干部和民兵亲自到庙里跟踪追寻。原来所谓白毛仙姑是本村早年出逃的一位老佃户的女儿。9年前,一个恶霸地主借讨租为名逼死了她的父亲,又将她奸污。她被一个好心的老佣人放走,逃进深山,生下孩子,靠野菜和庙里的供果维生。日久天长,头发全变成了白的。这件事传到延安,引起不少文艺工作者的兴趣。不过怎样来写这件事?人们的看法并不统一。按照一般的理解,这种有传奇色彩的素材很容易加工成神怪故事,也有人认为可以据此写成“破除迷信”的小说。但作者没有这样处理。他看到了这个故事中所包含的更深层的社会意义。在构思中,作者弃舍了那些含有封建迷信色彩和宿命意义的情节,着重突出阶级压迫和共产党八路军给穷苦百姓带来新生。经过这样的处理,《白毛女》展示了高度的思想光辉,它表明“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白毛女》的创作过程表明,文学作品的题材,不是原始状态的东西。作者怎样处理生活素材受到他的思想感情、艺术趣味、社会理想的支配,因此,题材中融入了作者的生活态度和思想感情。茅盾曾说,“生活经验的素材要经过综合、改造、发展这样的一系列加工,然后才能成为作品的题材”,这也表明与素材相比,题材是更成熟化,更艺术化了的东西。
创作实践表明,作家选择怎样的题材,往往受到自身生活实践的制约。人们只能从自己最熟悉的生活中选取生活材料,也只有当他对生活的熟悉达到相当深刻的在度,才能判断出哪些生活材料最有价值。恩格斯曾赞誉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伟大作品是对上流社会必然崩溃的一曲无尽的挽歌”,因为巴尔扎克钻进了上流社会的里层,熟知那些虚伪、贪婪、毫无廉耻的人物。相反,如果对生活缺乏透彻的了解,作者在对题材的处理中就会遇到困难。俄国作家冈察洛夫在一篇题为《迟做总比不做好》的文章中谈到,有人建议他写长篇小说,可“我不能,我不会啊!在我本人心中没有诞生和没有成熟的东西,我没有看见、没有观察到、没有深切关怀的东西,是我的笔杆接近不了的啊!”只有当作家对生活的了解到了一种近乎烂熟的程度,从生活的素材中看出了代表他自己思想情感趋向的内在意义,他对题材的处理才能得心应手,圆熟自如,才有真情实感。
作家通过描写在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题材又是为作品的主题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