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阅读上一章

第5章:里仁第四

4.1 子曰:“里①仁为美,择②不处仁,焉得知③?”

【注释】

① 里:《说文》:“里,居也。”《尔雅释诂》:“里,邑也。”

② 择:《困学纪闻》谓《古论》“择”作宅。《尔雅释名》:“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

③ 知:即“智”。

【集说】

《郑注》:“里者,民之所居也。居于仁者之里,是为善也。求居而不处仁者之里,不得为有智。”

《皇疏》引沈居士:“言所居之里尚以仁地为美,况择身所处而不处仁道,安得智乎?”

《集注》:“里有仁厚之俗为美。择里而不居于是焉,则失其是非之本心而不得为知矣。”

《新解》:“谓居于仁为美。居仁为美,犹孟子云‘仁,人之安宅也。’人贵能择仁道而处,非谓择仁者之里而处。”

【文学链接】

《论语》言简意约,往往难以具诠,由此也为后世提供了多样阐释的可能性,如本章又是一例。其实不妨求之于平易之处,荀子曾以“蓬生麻中”、“白沙在涅”为喻,本得自日常生活经验,“孟母择邻”也颇有民间文艺之活泼精神,二者所说之道理皆可谓平易近人,亦可从平易近人中体会之。

孟母择邻 《列女传》

邹孟轲之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戏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其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里仁”、“择处仁”者,求能于己有益、归于仁也,与仁者相处,不特见自己之智,亦且乐在其中焉。陶渊明可谓深得此旨。

移居 陶渊明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②。仁者安仁③,知者利仁④。”

【注释】

① 约:《孔注》:“不可久约,久困则为非也。”《皇疏》:“犹贫困也。”

② 乐:《孔注》:“不可长乐,必骄佚也。”《皇疏》:“富贵也。”

③ 安仁:安于仁。《包注》:“惟性仁者自然体之,故谓安仁也。”

④ 利仁:《集解》:“知者知仁为美,故利而行之也。”《皇疏》:“利仁者,其见行仁者若于彼我皆利,则己行之;若于我有损,则使停止,是智者利仁也。”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①人、能恶②人。”

【注释】

① 好:音ho,喜好。

② 恶:音w,憎恶。

4.4 子曰:“茍①志于仁矣,无恶②也。”

【注释】

① 茍:《孔注》:“诚也。”

② 恶:旧注“恶”有两读。一,恶读作,即“善恶”之“恶”;一读作w,“厌恶”之“恶”。二读不同,相应全句有不同理解,详下“集说”。

【集说】

这又是《论语》中歧解迭出的一章。依对“恶”的解释不同,大体有如下说法:

一 恶,读作。有两解:

(一) 志于仁的人,始终无恶行。《孔注》:“茍,诚也。言诚能志于仁,则其余终无恶。”《集注》:“志者,心之所之也。其心诚在于仁,则必无为恶之事矣。”

有人批评这一说法,认为人既志于仁,则自无恶行,不必特意强调“无恶”。

(二) 若人之行事出于仁,则虽违礼不法,也可视为无恶而不予追究。汉代有持此种说法者。董仲舒《春秋繁露玉英篇》:“难者曰:为贤者讳皆言之,为宣、穆讳独弗言,何也?曰:不成于贤也。其为善不法,不可取亦不可弃。弃之则弃善志也,取之则害王法,故不弃亦不载,以意见之而已。茍志于仁无恶,此之谓也。”《盐铁论刑德篇》:“故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

二 恶读作w,也有二解:

第1页已经结束,点击进入下一页

第5章:里仁第四

学名著文库
你刚刚阅读到这里

1/1

返回 论语讲读
加入书架

加入书签

书籍详情 好学名著文库 恢复默认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