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阅读上一章

第71章:71.探索“文学性”——形式主义批评

形式主义批评这一术语用得很泛。广义地说,结构主义文学批评、新批评都可看作形式主义批评。但作为一个批评流派.它特指本世纪 20年代前后俄国一批语言学家和文学批评家所从事的批评实践。1914年,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发表《向语之复活》,形式主义批评由此发端,1915年在莫斯科成立了以罗曼雅各布森为首的“莫斯科语言学小组”,次年,什克洛夫斯基等人在彼德堡成立“诗歌语言研究会”,以此为标志形式主义批评流派立足文坛。形式主义批评家对俄国未来派诗歌特别感兴趣,而且对当时的文学研究方式普遍不满。他们希望把文学研究变成一种科学,而建立一个新学科,首先需要确定文学研究的对象。形式主义者认为,文学研究的对象不是笼统的文学,而是“文学性”,即使一部文学作品成其为文学作品的东西。进一步分析,什么是“文学性”?在他们看来,既然文学作品的内容其他学科也可以反映,文学作品的特殊性就不在内容,而在语言的运用和修辞技巧的组织安排,而所谓文学性也仅仅体现在这些方面。

形式主义者以语言形式为切入点展开自己的批评。他们深信,文学语言和普通语言是根本对立的,是两种信号系统。普通语言的功能是表意。文学语言当然也表意,但更重要的是它还要让人注意到表意的过程,而对过程的感受是第一位的。什克洛夫斯基有段话说得很清楚,“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受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为诱使读者放弃对意义的关注而专注于对语言形式的感受,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了“陌生化”概念。这也是形式主义批评的核心概念。所谓“陌生化”,就是对语言的表达方式进行有违常规的改变。这包括突破语法规则,变换习惯搭配方式,突出某些音节,使用外来语、民间俗语、典故等。经过陌生化处理,语言的阅读和理解变得困难,这就增加了感受的时间,延长了感受过程。形式主义批评认为,对语言形式的感受时间越长,体验越充分,审美效果就越明显。平时熟焉能详的文字和语言表达方式经过陌生化处理,还能恢复其失去的新奇刺激功能,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例如托尔斯泰的《量布人》以马的眼光看世界,用马的口吻来叙述,这就是一种新奇的体验。如果从人的角度来叙述就显得平常。又如《战争与和平》,托尔斯泰从一个非军人的眼光看待战争,形式主义者认为这也是一种陌生化处理。形式主义者将“陌生化”理论用之于小说,还提出了“故事”和“情节”一对概念。一连串事件组成的“故事”是小说创作的素材。由故事转化为小说情节,应当经过变形,这是为产生新奇效果所必须的。这种变形越富于创造性,罕见奇特,作品就越成功。在这里,形式主义批评实际上已为现代主义小说创作奠定了理论基础。在诗歌领域,形式主义批评则特别强调要对诗歌的韵律、韵脚、诗节形式、修辞、对比、轻重音搭配等采取非常规的处理。

形式主义批评从语言特征区分文学与非文学,反对模仿现实,要求形式出新,这些都有合理之处。但它过份夸大了文学语言的功能,把文学看作与社会不相干的封闭体系,无视作品的思想价值,又表现出明显的片面性。

  • 轻松应考、高效赋能
第71章已经结束,点击进入下一章

第71章:71.探索“文学性”——形式主义批评

学名著文库
你刚刚阅读到这里

1/1

返回 文学漫步
加入书架

加入书签

书籍详情 好学名著文库 恢复默认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