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12.鲁滨逊是怎样塑造出来的——谈典型化
鲁滨逊的名字人们并不陌生,这是英国作家笛福笔下的一个人物。他是怎样塑造出来的?写《鲁滨逊飘流记》时,笛福已近六旬。一天,他偶然在杂志上看到一篇特写,一位名叫亚历山大塞尔党的苏格兰水于因与船长发生争吵,被抛置在大海中的一个荒岛上。他在完全与世隔绝的孤岛上独自生活了 4年,变成了一个忘记人类语言的野人。后来,一位航海家发现了他,把他带回英国。这件事引起了笛福的极大兴趣,于是便开始以塞尔克为原型进行创作。写作时,笛福并没有拘泥于原作,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了再创造。塞尔克是个消极被动的人。初上岛时心情忧郁、恐惧,甚至想到自杀。只是在饿得不能忍耐时才去猎取食物,后来习惯了,情绪才稳定下来。小说中的鲁滨逊却大相径庭。他是个种植园主和商人。经商途中遇风浪船被打烂,漂流上岛。岛上的环境虽然艰苦,他却始终抱着乐观的态度。他以渔猎为生,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创造了舒适的生活环境。孤独不仅没有使他消沉,反而使他感受到了独自占有的乐趣。特别是他在岛上还救了一个土著,并用基督教对他进行“开化”。笛福生活的年代正是英国殖民者向外大肆扩张的时期,鲁滨逊的身上体现了早期资产者的那种积极生活态度和开拓精神。塞尔克的故事早已被人淡忘,《鲁滨逊漂流记》却历久靡新,世世相传。为什么?其中经过了艺术典型化的过程。
典型化是塑造典型人物的重要手段。从笛福的创作经历可以看出,在典型比的过程中,作家要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素材,经过充分的思考和酝酿,再经过提炼、概括、集中、想象,使之成为具有高度概括性和很强审美效果的艺术形象。个性化和概括化是典型化过程中的两个中心环节。生活素材只有经过个性化的处理才能完成向艺术的转化。作家必须紧紧抓住人物独特的个性特征,用栩栩如生的语言把它刻划出来。只有个性化的处理还不够,还要有概括。与通常的理解不同,艺术的概括不像数学那样从具体的实物中抽象出 1、2、3这样枯燥的数字,相反,概括恰恰是把具体的东西集中融合到一起,让它更鲜明突出,因此个性化和概括化又是一体的过程。
从古今中外作家们的创作经验来看,典型化的具体方法不外乎两种。一种如鲁迅所说的,叫“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李准笔下的李双双据说有6个生活原型,她们之中有的大公无私,有的坚持原则,有的勇于斗争,有的乐于接受新生事物,作者把这 6位妇女的可贵品质集中到一个人身上,塑造出李双双这个泼辣、爽直、无私、无畏的新型农村妇女形象。另一种方法是以生活中的某个人物做基础,又不受他的生活经历限制,适当吸取其他素材,鲁滨逊正是用这种方法塑造出来的。
在典型化过程中,想象和虚构具有特殊的作用。作家笔下的艺术形象不能等同于生活原型,怎样才能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突出?怎样才能使人物性格更充实,丰满?这就需要想象和虚构。想象和虚构同样是典型化常用的艺术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