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阅读上一章

第45章:儒家的修炼方式

根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在63岁的时候,有两次被鲁国驱逐。在宋国时,司马桓砍倒大树对他进行恐吓威胁。后来到了卫国,又被错抓入狱。在陈国和蔡国之间,又被楚军包围,围困达七日之多,结果饿得弟子们有气无力;但孔子却毫不计较,“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孔子的意志力比一般人要强好多。

这是儒家所提倡的修炼方式的成果。

儒家功就是儒家的学者以及信徒修炼的一种功法。关于儒家功的内容与方法,主要见于孔子的《论语》、孟子的《孟子》和荀况的《荀子》等儒家经典著作中。

儒家功将正常的生活、道德修养和练功融合为一体,练功的目的是更积极地入世和更好地治国,不像佛家和道家那样为了出世,这是儒家功最突出的特点。《大学》中有明确记载:“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则格物,格物而后知至。”

儒家功如果按照佛家的看法,还没有脱离“我执”的束缚,但儒家练功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入世,所以这种功法本身就是对于绝对自由的一种约束。

儒家功和道家功、佛家功相比,非常简单,主要是以守静的心斋、坐忘为代表。孔子的弟子颜回曾经问他什么是心斋,孔子答道:“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神),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可以看出,孔子所主张的心斋是通过意念专一、呼吸细长、耳之不闻、唯心能觉,进而达到神气合一,进入清静纯一的境界。孔子认为心斋这种功法是修身的关键,不但可以使人不出户而知天下,还能使人延年益寿。有了这种认识,孔子在任何环境中都能使自己保持一种宁静豁达的心态。

孟子在继承孔子守静的理论后,又进一步提出了内观养心养气的功法。孟子的功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求放心或养夜气。求放心就是把为外物迷惑的心收敛起来,养夜气是把人在子夜到清晨未与外界事物接交时的清明之气存养起来。孟子认为这是保养真气的好方法。第二阶段是思诚和养浩然之气。思诚就是悟道,至于养浩然之气,就是一种“至大至刚”的宇宙元气。

孔子和孟子之后,儒家的学者们基本上都继承了孔孟先圣的静坐功法。到了宋朝,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将静坐看做同读书、做学问同等重要的事。但是,儒家的静坐一直没有详细的理论和具体的功法。到了明朝时期,儒士高攀龙参考了程朱的理学思想,又吸取佛、道两家的功法精华,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了一整套的静坐理论。

关于静坐方法,高攀龙说:“静坐之法,不用一毫安排,只平平常,默默静坐。”所以,高攀龙的这种儒家静坐法,虽然很平淡朴实,但也是一种大众化的静坐法。

在孔子之后,儒家学者和弟子们在儒家功法方面都没有超过先圣孔子,其实,儒家的功法是一种为入世做准备,或者对强身健体起促进作用的功法。儒家功的目的并不是追求多高多深的功法和境界,而是静心养性,培养意志力和忍耐力。

  • 轻松应考、高效赋能
第45章已经结束,点击进入下一章

第45章:儒家的修炼方式

学名著文库
你刚刚阅读到这里

1/1

返回 田小飞:知道点中国哲学
加入书架

加入书签

书籍详情 好学名著文库 恢复默认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