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阅读上一章

第16章:高尔基与马卡连柯

1915年时,苏联作家马卡连柯还只有 27岁。他对写作的技巧以及一般的文艺创作知识都还很不了解,但是却对小说的写作产生一股热情。

有一次,他根据自己看到的生活中的一件有趣的事情写了第一个短篇小说《愚笨的一天》。写完之后,他心里很高兴,所以就把它寄给了当时正在《纪事月刊》当编辑的阿列克塞马克西姆维奇高尔基。高尔基在百忙中详细地看了这位新人的作品,然后给他写了一封回信。信中说:

故事的题材很有趣,但是写得不好:没有写出背景,对话没有趣味,重要主人公的体验的戏剧性写得不清楚,您再试试写点别的东西吧!

马卡连柯接到了高尔基的回信,打开一看,心里一下凉了半截。开始时,他觉得编辑的话说得太刻薄了。过了一些时候,他又想:也不能怪编辑呀!还是自己没有写好,说明自己没有写作的本事,需要很好的学习。“没有写出背景,对话没有趣味……”高尔基的这几句话,在他的头脑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他决定暂时不再写作了,集中时间开始认真持久的学习。他弄了一个很好的记事簿,每天把自己认为是值得记的一切都记下来。开始,他记了一些格言警句,后来又记下了生活的细节、景色、比喻、对话和人的外貌等等。这样,一天一天地记,一年一年地积累,一直坚持了十多年。十多年里,他用这种方法收集了非常丰富的写作材料,写作的技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他还是没有动手写书的勇气。“没有写出背景,对话没有兴趣,没有写好”,高尔基的这些话时时响在他的耳边。他感到自己要达到高尔基的要求,还有困难,所以觉得作为一个作家的条件还没有成熟。

这时候,马卡连柯已经在以高尔基命名的儿童教养院里工作了。在他身边展现的是好几百个少年紧张而又复杂的生活,可是他的笔记簿并没有把这些记下来。因为他想:这种流浪儿童的生活太平常太普遍了,谁都知道它,没有什么可写的。而能作为描写对象的只能是那些重大的革命事件。

又过了几年,高尔基来到了儿童教养院,他对教养院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和马卡连柯两个人热烈地讨论了教育的原则、教育的方法,就是没有谈到文学创作的问题。马卡连柯也非常害怕把话题扯到这个方面来。高尔基已经忘记了几年以前自己给这位青年的退稿信,马卡连柯也没有提起这封使自己十多年没有动笔写作的信。

可是万万没有想到,在谈到培养世界上的新人的时候,高尔基却一下子谈到了写作。他对马卡连柯说:“您应该把这一切都写出来。不应该沉默。不应该把您的艰苦工作中所获得的成就秘而不宣。写一本书吧!”

“写一本书吧!”这位伟大作家的召唤,使马卡连柯觉得是应该拿起笔来的时候了。这时候,当他拿起笔思考这些年自己所走的道路时,教养院孩子们一幕幕的生活一下子都浮现在自己的眼前了;十多年笔记簿上所写的生活细节、景色、比喻、警句等,也都一下子跃然于纸上了,所以他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教育诗》的第一部。

手稿写好以后,他仍然觉得这不是一部文艺作品,并认为儿童教养院的生活是不会使人特别感到兴趣的。特别是当他看到别人也写了流浪儿童的生活以后,也就没有把这本书稿寄给高尔基看。他把书稿放在书桌的抽屉里,几个月后又把它改了一遍,然后把它送上阁楼。一直搁了四年,在他已经渐渐淡忘了自己要做一个作家的时候,他的一位朋友——公社的财务主任发现了它,并把它告诉了高尔基。高尔基立即把他叫到莫斯科,《教育诗》很快就排印出版了。这时马卡连柯已经 45岁了。

马卡连柯这段经历,说明创作不仅需要热情,而且还需要技巧笔力。在开始写作的时候,由于缺乏技巧,作品被退回来是正常的。问题是在于稿子被退回以后采取什么态度。正确的态度应该像马卡连柯那样:虚心接受意见,虚心学习、积累生活、训练技巧,待到条件成熟时再动笔。那种见到退稿便灰心丧气,或者认为编辑与自己为难的想法,是不正确的。

  • 轻松应考、高效赋能
第16章已经结束,点击进入下一章

第16章:高尔基与马卡连柯

学名著文库
你刚刚阅读到这里

1/1

返回 外国文学故事
加入书架

加入书签

书籍详情 好学名著文库 恢复默认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