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阅读上一章

第12章:秋 水

【题解】

本篇运用《齐物论》的观点,极力论证万物大小、是非的无限相对性和人生贵贱、荣辱的极端无常性,旨在要人息伪还真,顺应自然,不为追求名位、富贵等而伤害天然本性。虽然作者最终因强调过分而陷入了相对主义,但由于他始终能把事理的无穷性与人类认识的相对性、宇宙的无限性与具体事物的局限性对照起来分析,所以仍然显示出他对于绝对与相对、无限与有限的辩证关系的理解有着高度的灵活性,这对于人们突破认识上的局限性,从而领悟到天地宇宙的无限广大性,无疑是很有帮助的。所谓“吾读漆园书,《秋水》一篇足;安用十万言,磊落载其腹?”(金翰林学士马定国《读〈庄子〉》)大概就是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的。

至于此篇的行文特点,在于不烦作者亲自出面解说,而全文宗旨却由河伯、海若七番问答逐层披剥出来。第一番问答,全力从“大”字上拓开,说明所谓极大之物,皆不足以称为大。第二番问答,极意从“小”字上收转,说明所谓极小之物,皆不足以称为小。第三番问答,兼论“大”字与“小”字,说明二者总在有形之间,俱非至道所本。第四番问答,又从“大”字、“小”字,带出“贵”字、“贱”字,说明无论是贵是贱,同样变化无常,皆不足依凭。第五番问答,先扫尽一切有为痕迹,然后示以无为自化之则。第六番问答,划出天内、人外的界限,把无为自化属于天,把有为之迹归于人。第七番问答,通过进一步诠解天、人的涵义,而推导出全篇的宗旨——“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接着,又写出六大段文字,用来申论这一宗旨。

秋水时至[1],百川灌河[2],泾流之大[3],两涘渚崖之间[4],不辩牛马[5]。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6],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7]。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8],望洋向若而叹曰[9]:“野语有之[10],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11],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2],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13],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1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5]。”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16],拘于虚也[17];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18],笃于时也[19];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20],束于教也[21]。今尔出于崖涘[22],观于大海,乃知尔丑[23],尔将可与语大理矣[24]。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25];尾闾泄之[26],不知何时已而不虚[27];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28],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29],自以比形于天地[30],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31],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32]?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33]?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34],谷食之所生[35],舟车之所通[36],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37]?五帝之所连[38],三王之所争[39],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40],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41]?”

【注释】

[1]时:按时,及时。

[2]百川:许多河流。 灌:流入。 河:黄河。

[3]泾(jng经)流:直涌的水流。

[4]两涘(s四):两岸。涘,河岸。 渚(zh主)崖:小洲的边沿。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5]不辩牛马:形容河面阔大,两岸景物模糊不清。辩,通“辨”。

[6]河伯:黄河之神。

[7]端:边际。

[8]旋:改变。

[9]望洋:连绵词,远视的样子。 若:海神,即下文的“北海若”。

[10]野语:俗语。

[11]莫己若:即莫若己,没有谁比得上自己。下文的“我之谓也”,即谓我也。

[12]尝闻:曾听说。 少:以……为少,贬低。 仲尼:即孔子,字仲尼。 伯夷:孤竹君之子,他不受君位,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一般认为他很有节义。

第1页已经结束,点击进入下一页

第12章:秋 水

学名著文库
你刚刚阅读到这里

1/1

返回 庄子讲读
加入书架

加入书签

书籍详情 好学名著文库 恢复默认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