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三三八、身富心贫 贫而心富
贪得者,分金恨不得玉,封公怨不授候,权豪自甘乞丐;知足者,藜羹旨于膏粱,布袍暖于狐貉,编民不让王公。
【译文】
贪求得到的人,分得金银怨恨没有得到玉石,敕封公爵怨恨没有敕封侯爵,权贵富豪自我甘心沦落为乞亏;知道满足的人,藜菜羹食旨味强于肥肉细粮,棉布长袍温暖胜过狐袄貉裘,编籍平民毫不逊让于达官贵人。
【注解】
贪得:谓贪求财物或权益。见一二五【注解】
公侯:公爵与侯爵。《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藜羹:用藜菜作的羹,泛指粗劣的食物。《庄子让王》:“孔子穷於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糝。”成玄英疏:“藜菜之羹,不加米糝。”羹食羹和饭。《礼记内则》:“羹食,自诸侯以下至於庶人,无等。”郑玄注:“羹食,食之主也。”孔颖达疏:“食,谓饭也。言羹之与饭,是食之主。”
旨:〈形〉本义味美。《说文》:“旨,美也。”旨味,美味。《新唐书儒学传下元澹》:“(元澹)尝谓仁杰曰:‘下之事上,譬[pì]富家储积以自资也,脯腊膎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疾疢。门下充旨味者多矣,愿以小人备一药石,可乎?’”
膏粱:肥肉和细粮。泛指肥美的食物《国语晋语七》:“夫膏粱之性难正也。” 韦昭注:“膏,肉之肥者;粱,食之精者。”晋葛洪《抱朴子崇教》:“﹝王孙公子﹞鼻饜乎兰麝,口爽於膏粱。”
布袍:布制长袍。《后汉书东夷传三韩》:“大率皆魁头露紒,布袍草履。”
狐貉:指狐、貉的毛皮制成的皮衣。《论语子罕》:“衣敝緼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朱熹集注:“以狐貉之皮为裘,衣之贵者。”
编民:编入户籍的平民。唐孙樵《寓汴观察判官书》:“今京兆二十四县,半为东西军所夺,然亦不过籍占编民,翼蔽垦田,其辞狱曲直,尚归京兆。”
不让:不逊让,不推辞。《诗小雅角弓》:“受爵不让,至于己斯亡。”逊让亦作“逊攘”,犹谦让。《汉书萧望之传》:“不奉法自修,踞慢不逊攘。”颜师古注:“攘,古让字。”
王公:天子与诸侯。《国语周语中》:“王公立飫,则有房烝。”韦昭注:“王,王子;公,诸侯也。”亦泛指达官贵人。唐韩愈《荆潭唱和诗》序:“至若王公贵人,气满志得,非性能而好之,则不暇以为。”
【评语】
金子比玉石贵重,公爵比侯爵尊荣。已经封为公爵的地位.而不被封为侯爵也没有什么遗憾。可是贪得无厌的人,得了金子他还埋怨没有得到玉石,封为公爵他还希望再受位侯爵。这种人虽有钜万的财产,居于王公的地位,权威势力压倒万人,但是他的心始终不满足。虽身为权贵,其实跟乞丐一样可怜。这是他的心念不正,甘愿做乞丐。反之,知足守份的人对于自己的身分感到满足,每天虽然吃的菜蔬藜羹,也比吃肥甘膏粱感觉好得多。身上穿的虽然是布衣,也比穿著狐貂的皮袄要暖和。虽然是一个无爵无位的平民,心中高尚而愉快。总之,人间的苦乐是在于个人的心,衣食住的厚薄、爵禄地位的高低都不足道,首先还是修心最重要。近世人心不古,有很多的权豪乞丐,这使人慨叹啊!“得寸进尺,得陇望蜀”是对贪得无厌之辈的形象比喻。只有少数超凡绝俗的豁达之士,才能领悟知足乐常之理。据《后汉书岑彭传》说:“八年,彭引兵从车驾破天水,与吴汉围隗嚣于西城。时公孙述将李育将兵救嚣,守上邽,帝留盖延、耿弇围之,而车驾东归。敕彭书曰:‘两城若下,便可将兵南击蜀虏。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可见“得陇望蜀”一句成语其原典就出在这里,意思就是贪得无厌。其实适度的物质财富是必须的、追求功名以求实现抱负也无可非议,关键看出发点何在。有一定社会地位是现实生活迫使个人接受的一种要求;追求物质丰富是刺激市场繁荣的动力,对个人而言,决非因为安贫乐道就可以否定对物质欲望的追求。但是一个人为铜臭气包围,把自己变成积累财富的奴隶,或为财富不择手段,为权势投机钻营,把权势当成满足私欲的工具,那么,这种人就会永远贪得无厌,为正人君子所不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