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阅读上一章

第31章:不念旧恶

【原文】

子曰:“伯夷叔齐(1)不念旧恶(2),怨是用希(3)。”(《论语公冶长第五》)

【注释】

(1)伯夷、叔齐:殷朝末年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死后,二人不肯继位,互相让位,都逃到周文王那里。周武王起兵伐纣,他们认为这是以臣弒君,不忠不孝的行为,曾加以拦阻。周灭商统一天下后,他们以吃周朝的粮食为耻,逃进深山中以野草充饥,饿死在首阳山中。

(2)不念旧恶:不在意人家过去对他们的怨恨。

(3)希:同稀,稀少。

【语译】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在意人家过去对他们的怨恨,那是因为他们很少用怨恨去对待别人。”

【研析 】

虽然商纣无道,但是周武王伐纣在伯夷、叔齐看来也是“以恶制恶”,也是破坏了君臣之礼。因此基于维护正统礼法,他们还是拦阻武王伐纣,不食周粟。伯夷、叔齐虽然也因为商纣无道而受苦,但他们并没有记取商纣的旧恶,也没有因为武王伐纣能一时解除民怨痛苦,就放弃自己一直谨守的正统礼法而茍同武王。孔子赞许伯夷、叔齐的,也许就是这种总是用善的、正的、本性的一面对待别人,不陷入“以恶制恶”、“以牙还牙”、“以暴易暴”、“冤冤相报”的报复循环之中,其实这也是待人处事应有的理智。

想想看:我们总是用善的、正的、本性的一面对待别人,心中不生出怨恨别人的想法,这样是不是就比较能祥和宽容地和人愉快相处,不会陷入“以恶制恶”、“冤冤相报”的报复循环之中呢?

【延伸思考】

1、“以恶制恶”、“冤冤相报”无法终结报复循环,“扬善弃恶”(发扬本性的善,舍弃偏离本性的恶),可以终结报复循环。伯夷、叔齐能够总是用善的、正的、本性的一面对待别人对自己的伤害和怨恨,这是不是要有很强的意志力、坚持和忍耐力。试试看,自己能做到总是不怨恨、不伤害别人吗?

2、“善有善报”,我们总是用善的、正的、本性的一面对待别人,常常会得到别人对我们的善意回报;“恶有恶报”,如果我们用怨恨、邪恶、偏离本性的被污染的想法对待别人或制止邪恶,常常会得到别人对我们的报复和怨恨,而且“冤冤相报何时了”。

想想看:一个人的命运好坏,和他总是用善的或用恶的一面对待别人,是不是很有关系?

【历史故事】

行善事,命运改

─唐宰相裴度的故事

冥冥之中,我们的命运随着我们每个人呱呱落地来到这人世间,就已定好了。看起来我们的命运已不为我们自己所掌握,实际上,命运是由我们自己主宰的。当我们用善念来主掌我们的言行,命运就会随之而变。这就是为什么刘备临死时告诫儿子阿斗说:“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裴度的故事即是对这一古训的最好的诠释。

唐朝中书令晋国公裴度,长得又瘦又小,没有贵相,屡屡在功名场上受挫,他自己颇为疑惑。当时正好有个看面相的人在洛中,很为士大夫们所推崇。裴度特意拜访了他,向他询问自己的命运,看面相的人说:“郎君你的形神,与一般人稍有不同。如果不作达官贵人,就会饿死。现在我还看不出来贵处,可再过些天来访,我给你细细看看。”裴度应允了。

有一天,他去游览香山寺,徘徊于走廊和侧房之间。忽然看见一个穿素衣的妇女,把一个提袋放在寺庙的栏杆上,祈祷祝愿了很长时间,瞻仰拜谢之后就离去了。过了一会儿,裴度才看见提袋还在原处,知道是那个妇女遗留下来的,遂考虑追上送给她,可已经来不及了,于是就将提袋收起来,等待那妇女再返回来时还给她。太阳西落了,仍不见那妇人回来寻找遗物,裴度就带着它回到旅馆。

第二天早晨,裴度又带着那提袋去香山寺,寺门刚开。他看到昨天那个妇女急急忙忙跑来,茫然失措,那惋惜长叹的样子,好像有什么意外的灾祸。裴度就迎上去问她出了什么事。那妇女说:“我的父亲没有罪被拘押起来,昨天有个贵人给我二条玉带,一条犀[xī]牛带,价值一千多串钱,打算用它来贿赂主管的人,不幸丢失在此,看来我老父亲就要大祸临头了。”裴度很同情她,又仔细地追问那东西的颜色,她都说对了,裴度遂将那提袋还给了她,那妇女哭着拜谢,请裴度留下一条玉带,裴度笑着回绝了她。

不久,他又回到看面相的人那里,那人仔细审看之后,声色大变,惊叹说:“你一定做了善事,积了大德,前途不可限量,这不为我所知了。”裴度即将前几天的事告诉了他。

裴度后来果然位极人臣。

  • 轻松应考、高效赋能
第31章已经结束,点击进入下一章

第31章:不念旧恶

学名著文库
你刚刚阅读到这里

1/1

返回 论语精讲
加入书架

加入书签

书籍详情 好学名著文库 恢复默认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