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夫子之墙
【原文】
叔孙武叔语(1)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2)以告子贡。子贡曰:「譬[pì](3)之宫墙(4),赐(5)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6),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7)。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论语子张第十九》)
【注释】
(1)语:音「玉」,告诉,对……说。
(2)子服景伯:鲁国大夫。
(3)譬:譬喻,比喻。
(4)宫墙:宫也是墙。围墙,不是房屋的墙。
(5)赐:子贡名赐。
(6)仞:音「任」,古时七尺为仞,一说八尺为仞,一说五尺六寸为仞。
(7)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古人宗庙与家室相连,百官是家中治事之府。所以室家和百官有大小深浅之别。
【语译】
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仲尼更贤。」子服景伯把这一番话告诉了子贡。子贡说:「拿围墙来作比喻,我家的围墙只有齐肩高,人在墙外,就可以看见房屋的美好。老师家的围墙却有几仞高,如果找不到门进去,你就看不见里面宗庙的富丽堂皇,和房屋的绚丽多彩。能够找到门进去的人并不多啊!叔孙武叔那么讲,不也是很自然吗?」
【研析】
找什么?找门。这就涉及人生的目的、人生的追求。古代帝王对孔子的评价,是「圣」、「王」、「师」,这不仅是人对他的尊号,是因为孔子的境界令人景仰,是孔子的思想令人折服,是孔子对人类的贡献使他自然具有的荣耀。
找到进去的门,上哪找?怎么进去?其实门是开着的,一本《论语》捧在我们的手上,开卷有益,先是读进去,文字入眼,声音入耳,内容入心,熟记成诵,这就先进了门坎儿;然后身体力行,躬行实践,就是圣人怎么想的,我们就怎么想,圣人怎么说的,我们怎么做,这就是真的进门了。
为什么说找到门的人不多呢?一是人们太看重眼前的利益了,眼光短浅,二是人们太讲享受了,不愿吃苦,但最重要的是人们没有这种追求和愿望,人生迷茫。孔子讲:「朝闻道,夕死可矣。」人生能够听闻到「道」,能够在道的指导下不断修正自己,最后返本归真,这是做人的真正目的。建立起这个目标,眼光长远,肯于吃苦付出实践,才不枉做一回人哪!
【延伸思考】
1、子贡赞成用叔孙武叔的那番话吗?他用什么来比喻自己和老师?你觉得妥当吗?如果是你,你会如何比喻呢?
2、尊师重道是自古以来的美德,你在生活中如何去实践?
【阅读资料】
孔子
─至圣先师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其后代避难奔鲁(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病卒,复娶颜氏,生孔子。
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榖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九月二十八日生。
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国文化传统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都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的,几乎遍及各诸侯国。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鲁定公九年(前501年)阳货被逐,孔子才见用于鲁,被任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岁。中都的地方虽小,但孔子却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其治理得相当好。后来,孔子又被擢升为鲁国的「司空」,负责主管建筑和道路等事务。此后的不久又升迁为「司寇」,掌管司法和外交,并摄相事,进入最高领导决策层。
这期间,有两件事使孔子名声大振。一是夹谷之会,以文明之礼挫败了齐景公胁迫鲁国的阴谋,收回了被齐国侵夺的汶阳之田,创造了弱国外交的奇迹。一是堕三都,向长期控制和左右鲁国政局的季孙、叔孙、孟孙氏开刀,削弱了公侯政治。但是,因为这样的改革触动了大贵族们的利益,孔子不得不被迫辞去官职,率弟子们周游列国,继续寻找机会宣扬他的主张。对于这次失败,他认为这是「天命」,无法违抗。
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桓子。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孔子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先至卫国,始受卫灵公礼遇,后又受监视,恐获罪,将适于陈。过匡地,被围困五天。解围后原欲过蒲至晋,因晋内乱而未往,只得又返卫。曾见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卫灵公怠于政,不用孔子。后卫国内乱,孔子离卫经曹至宋。宋司马桓魁欲杀孔子,孔子微服过宋经郑至陈,是年孔子六十岁。其后孔子往返陈、蔡多次,曾「厄于陈蔡之间」。据《史记》记载:因楚昭王来聘孔子,陈、蔡大夫围孔子,致使绝粮七日。解围后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卫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问曰,为政必以「正名」为先。返卫后,孔子虽受「养贤」之礼遇,但仍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归鲁,率军在郎战胜齐军。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归鲁,时孔子年六十八。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晚年回到故乡,潜心教学和研究整理古典文献,思考关于人生、社会的基本规律和解决办法。经过他整理的文献有《诗》、《书》、《礼》、《乐》、《易》、《春秋》等,这些文献后来成为中华民族的经典教科书。
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