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阅读上一章

第179章:吾岂匏瓜也哉

【原文】

佛肸(1)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2)为不善者(3),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4)畔(5),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6)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7);不曰白乎?涅而不缁(8)。吾岂匏瓜(9)也哉?焉能系而不食(10)?」(《论语阳货第十七》)

【注释】

(1)佛肸:音「必细」,晋国大夫赵简子的邑宰。他趁赵简子与另一位大夫范氏作战时,据中牟而叛赵氏。当时他听说孔子在卫国,曾派人来请孔子师徒前往扶助他,虽然孔子想前往,但后来并没有应佛肸的邀约。

(2)亲于其身:亲身、亲自。

(3)为不善者:为,音「危」,做。做坏事的人。

(4)中牟:晋国中牟邑,约在今河北邢台与邯郸之间,佛肸为中牟邑的邑宰。

(5)畔:同「叛」,背叛。

(6)是:此。

(7)磨而不磷:磷,音「林」,磨薄、损伤。本意为物体极为坚硬,磨都磨不薄。比喻为人处事不应受到外在环境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意志。

(8)涅而不缁:涅,音「孽」,可染衣服的黑色矿物质染料。缁,音「资」,黑色。本意为用黑色染料也染不黑。比喻本质极好就不会受恶劣环境影响。

(9)匏瓜:匏,音「袍」。俗称苦葫芦,味苦,人皆不吃。

(10)系而不食:系,音「系」,悬挂。比喻怀才而莫展,一如匏瓜中看而不可食用。

【语译】

佛肸召孔子去,孔子想前往。子路说:「以前我听先生说过:『亲自做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现在佛肸占据中牟邑反叛赵简子,你却要去,这是为什么?」孔子说:「是的,我有说过这样的话。但是人们不也说:为人处事不应受到外在环境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意志;人们不也说:本质极好就不会受恶劣环境影响。我难道只是个苦葫芦吗?怎能像苦葫芦那样,只悬挂在那里而不让人吃呢?」

【研析】

从本文可以得到一点启示:问题浮现后,道德修养不同的人,往往看问题的角度、衡量的标准、所做的选择也不同,他们反应出来的思想、言行,恰恰表现的是他们心性高低、思想境界、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的不同,由于心中最本质、最看重的东西不同,选择也就不同。从文意推想,孔子可能有抓紧机会,要证实儒道给世人明白的决心;而子路考虑的范围不够大,在意的是人家一时善恶的表现、安危、孔子教导过的小范围的道理。

虽然人们对于道理的认识深浅和心性修养的高低有差异,但是这样的差异是合理的、正当的,如果不能体会「一以贯之」(《论语卫灵公》)、「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的道理,可能接受不了这样的差异,如果不能以「忠恕」正确对待,那就容易和人事物对立起来,其实这恰恰显现的是自己守不住心性、修养不够。真正有修养的人,能最大限度的包容不同,理智圆容看待问题,也能方方面面考虑周到、不伤害别人,对社会、对人、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还有一个例子。「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悦,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意思是说:季氏家臣公山弗扰占据费邑(今山东费县)反叛,召孔子去,孔子打算去。子路不高兴,说:「没地方去也就算了,何必一定要去公山弗扰那里?」孔子说:「他来召我难道只是一句空话吗?如果有人用我,我就要在东方再兴周礼。」可见,修养不够的人,用小范围的道理,去衡量、去质问君子的言行,可能更突显自己的无知罢了。

第1页已经结束,点击进入下一页

第179章:吾岂匏瓜也哉

学名著文库
你刚刚阅读到这里

1/1

返回 论语精讲
加入书架

加入书签

书籍详情 好学名著文库 恢复默认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