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阅读上一章

第157章: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原文】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1);不可与言而与言,失言(2)。知者(3)不失人,亦不失言。」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注释】

(1)失人:错失应该交谈的人。

(2)失言:说了不该说的话。

(3)知者:知,同「智」。智者。

【语译】

孔子说: 「可与他人交谈,却不与他人交谈,这是错失应该交谈的人;不可与他人交谈的话,却与他人交谈了,这是说了不该说的话。有智慧的人既不错失应该交谈的人,也不去说不该说的话。」

【研析】

茫茫天地,谁是有缘人?社会关系、人心思想复杂的今日,可能一走一过,都是有缘人,我们的一思一念、一言一行,如果够纯正,大善大忍,也可能都是善解宿世冤怨的机缘。注重道德修养,就能愈来愈明白人世间的因缘关系,愈来愈珍惜这样的机缘,并且从中提高心性,化危机为转机,渐渐做好「不失人亦不失言」。

子曰:「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意思是:道德水平较低下的人,不要跟他谈道德标准太高的东西,他不但接受不了,还容易误解起反感。子曰:「忠告而善导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意思是:对待朋友要本着真诚、善意、宽容谅解,如果说了、开导了,对方还是不接受就停止,看看自己有什么不足,不要自取其辱。所以不要失去应该忠告善导的机会,才不失人,不错失缘分;就算本着善意,还得看对方的接受能力,不能谈得太高,也要看看自己的不足,才不失言。按着正道,勤修心性,摆正与人、心、事物的关系,怎会失人、失言呢?这是不是理智、清醒、智慧的表现呢?

【延伸思考】

1、人与人之间有各种缘分,人与人之间也能透过语言沟通交流,其中也体现了心性的善与恶,光明面和黑暗面,失人、失言就是错失了人心向善、升华的良机。

想想看:人应该如何做才能不失人也不失言呢?是不是要坚守正道?是不是要秉持着真诚、善良、宽容谅解等纯真的本性待人呢?

2、人与人之间透过交往、交谈,产生沟通和关系,确切地讲,是彼此的心性、思想、观念之间的沟通和关系,能不能沟通,将产生何种关系,并非不能预先衡量、觉知,如果拥有觉察他人的心思和以道理衡量因果的能力,这是不是有智慧的人?甚至是先知呢?这样的人会不会昧着良心自取其辱?是不是能做到不失人又不失言?为什么有智慧的人可能拥有觉察他人的心思和以道理衡量因果的超常能力呢?

【历史故事】

李勉不失言

唐朝至德初年,是安史之乱最猖獗的时期,肃宗皇帝在灵武避难。当时由关东献来俘虏一百多名,肃宗诏书命全部处死,俘虏中有一人仰天叹了口气,被经过的司膳员外郎李勉听见了,过去问,那人说:「我是被威胁在那里做官的,不是真心反叛的。」

于是李勉上言说:「被贼逆挟持为官的人太多了,他们很多都想洗心归顺朝廷。如果将他们杀尽,就等于驱赶天下人去帮助贼逆。」 唐肃宗急命驰马前往赦免,于是每天都有人来归顺。

安史之乱开始时,叛军所到过的州县,未见有敢抵抗的,人们都认为唐朝气数已尽,但它却能够再次兴起,大概与大臣、皇帝的不失言和不失人有关。

(出自《旧唐书》)

皋伯通识人

皋伯通是东汉吴郡人。

扶风人梁鸿和妻子漂流至吴郡,在伯通家屋檐下栖身,梁鸿外出为人舂米,每次回来,妻子做好饭菜给他端上来,举案齐眉。伯通发现了,说:「这个佣人能让他妻子如此敬慕,一定不是一般人。」于是请他们到自己家里居住。

后来梁鸿因为辛劳将死,对皋伯通说:「请不要让我妻子把我送回扶风安葬,在这里随便找块地将我埋了吧!」梁鸿死后,皋伯通在吴要离(春秋时吴国勇士)冢边买了块地安葬梁鸿,说:「要离是位烈士,梁鸿为人清高,应该让他们互相亲近。」

抛开财产、地位,仅仅从一个细小的动作就能认识人,皋伯通真是了不起。

(出自《后汉书》)

  • 轻松应考、高效赋能
第157章已经结束,点击进入下一章

第157章: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学名著文库
你刚刚阅读到这里

1/1

返回 论语精讲
加入书架

加入书签

书籍详情 好学名著文库 恢复默认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