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阅读上一章

第139章:言与行

【原文】

子曰:“其(1)言之不怍(2),则为(3)之也难。”(《论语宪问第十四》)

【注释】

(1)其:发语词,无义。

(2)言之不怍:怍,音“做”,惭愧。大言不惭。

(3)为:为,音“唯”,做到、实行。

【语译】

孔子说:“说话大言不惭,那么要做到也就困难。”

【研析】

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是说君子以言过其行为可耻。君子修养讲的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浮夸、言大而夸、夸夸其谈、光说不练是不注重道德修养者常见的通病,反应的是思想和心性还没达到能成就好事的标准。“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意思是说话忠诚信实,行为笃厚敬慎。这样才能言而有信、通行无阻、受人尊敬。其实言行是外在的(身体)表现,支配言行的源头是内在的心性、思想(精神),君子为什么那么重视道德修养?为什么君子能让人受益良多、感恩戴德、肃然起敬?就是因为君子有温润如玉的仁心美德,而那足以使君子身心协调一致,思想和心性也能达到成就好事的标准。反之,心怀虚假、邪恶、狂暴的人,是不是也足以使自己身心矛盾而精神分裂、身得恶疾呢?谁能说做坏事没有报呢?

【延伸思考】

1、有人言出必行,很讲信用,也很有威信,说到做到,但不一定能心安理得。如果人能说真心话,那是更难得,想的说的都是真实不虚,诚实无欺。如果人能说真心话,也能做真事,那真是太了不起了,大脑、嘴巴和身体四肢是整体一致的,没有大脑功能四分五裂的失调、失控症状。是故人应该多重视身心协调一致。

想想看:习惯说一套,做一套,或昧着良心说话做事,和人的身心疾病有没有关系?为什么打坐可以使人神清气爽、脑波稳定?讲究中庸之道的君子,言行一致,身心会不会比较健康?

2、喜欢说大话、吹牛的人,容不容易成功?可不可能做成大好事?想一想认识的人中有没有这种成功案例。“心想事成”是说想的愈真心合理愈能成大好事,而妄想、胡思乱想能成什么事呢?

【成语故事】

言过其实

马谡才器过人,喜欢讨论军计,诸葛亮很喜欢他,刘备临死的时候对诸葛亮说:“马谡说话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希望先生注意。”

六年后,诸葛亮出兵祁山,派马谡作了先锋。在街亭(今甘肃庄浪县东南)战役中,马谡被魏国打得大败,部队溃散。诸葛亮失去了依据地,只好撤军,最后不得不依军法斩了马谡,后悔忘了刘备的话。

“言过其实”指言词浮夸,超出他的实际能力。

(《三国志蜀志马良传》)

自相矛盾

战国时,有一个卖盾和矛的楚国人,先是自夸他的盾说:“我所卖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东西能把它刺穿”;又夸赞他的矛说:“我所卖的矛十分锋利,没有东西不被它刺穿”。旁人听见后,忍不住地说:“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如何?”楚国人一时无法回答他的问题。

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自相矛盾”,用来比喻言语或行事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

(《韩非子难一》)

  • 好学考试H5触屏版开放内测
第139章已经结束,点击进入下一章

第139章:言与行

学名著文库
你刚刚阅读到这里

1/1

返回 论语精讲
加入书架

加入书签

书籍详情 好学名著文库 恢复默认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