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齐太公世家
题解:
后世常以齐、鲁并称,其实,二者有很大不同。鲁文化受周公的深远影响,以宗法为本位,重礼乐,诵诗书,是相当典型的儒家文化。而齐地的文化,尤其就本篇所记述的历史时期而言,“黄老之学”似乎更占上风(可参看“文化拓展”部分)。
本篇中,记载了从齐太公始封到田和代齐的六百余年历史,重点叙述了太公、桓公的事迹。作者突显的是齐国在春秋时的霸主地位,为此,有意识地交代了齐国霸业形成的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有利因素:齐国具有优越的地理环境,“自泰山属之琅邪,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便于发展鱼盐与农耕;齐人天性“阔达多匿知”,有利于太公、管仲等人修黄老之术、发展经济,使齐国形成良好的文化传统;齐桓公时周室衰微,虽然齐、楚、秦、晋四国都强,然而当时晋献公死,骊姬弄权,诸公子逃亡,国内动乱连连;秦穆公以夷狄自置,不与中国会盟;楚成王则忙于收拾南方少数民族,楚国还来不及向北方发展,这些都为齐国谋求霸业提供了有利时机。
司马迁在谈到本文的写作时说:“申吕肖矣,尚父侧微,卒归西伯,文武是师。功冠群公,缪权于幽。番番黄发,爰飨营丘。不被柯盟,桓公以昌,九合诸侯,霸公显彰。田阚争宠,姜姓解亡。嘉父之谋,作《齐太公世家》”(《太史公自序》)。很明显,司马迁将齐国数百年的兴衰分阶段处理,所叙事件虽多,但由于“略小取大,举重明轻”,清晰地表现了齐国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
齐国发展的第一个重要阶段是姜太公受封时期。此篇首言太公辅佐文王、武王,伐纣而定天下;次言齐太公在齐“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然后又写太公奉成王命得专征伐四方,“齐由此得征伐为大国”。
齐桓公创立霸业是齐国发展的第二个重要阶段。文中叙述了管仲由于鲍叔的举荐而得到桓公信任,与鲍叔、隰朋、高傒共同辅齐。他对内修德政,发展工商;对外明信义,尊王攘夷,终于使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完成霸业。桓公晚年多内宠,不听管仲临终劝告,信用易牙、开方、竖刀,桓公死,齐国遂陷于内乱,国力削弱。
之后,经过崔杼、庆封等人的专权与争斗,齐国元气大伤,到了齐简公执政时期,简公不用御鞅之言,宠任监止,致使田、监争权,简公被杀,田和专权,并最终导致康公遭迁、姜姓政权灭亡的历史悲剧。
司马迁在叙述中强调了 “人谋”是发展的决定因素这一基本思想,人的作用在国力的盛衰与权力的更迭中得到了相当明显的体现。司马迁在此篇中思想观念超越于时代的还有他对于礼的看法。司马迁所处的时代是 “独尊儒术”的时代,而儒家之“礼”相当繁缛,司马迁甚为尊崇的晏子便曾指责儒者的“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非所以先细民也”(《孔子世家》)。司马迁看重礼的内在精神即所谓“近性情,通王道”(见《太史公自序》中《礼书》小序),因而主张“简其礼”,表现出对时代观念的超越。
《齐太公世家》还摒弃了空洞的仁义说教,更多的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肯定功利,肯定善政,肯定追求物质利益、向往美好生活的人性,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时代观念。
正文:
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1077]人。其先祖尝为四岳[1078],佐禹[yǔ]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1079]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
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1080]周西伯。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彨[1081],非虎非罴[pí][1082];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1083]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1084]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1085]。
或曰,太公博闻,尝事纣。纣无道,去之。游说诸侯,无所遇,而卒西归周西伯。或曰,吕尚处士[1086],隐海滨。周西伯拘羑里,散宜生、闳夭素知而招吕尚。吕尚亦曰“吾闻西伯贤,又善养老,盍[1087]往焉”。三人者为西伯求美女奇物,献之于纣,以赎西伯。西伯得以出,反国。言吕尚所以事周虽异,然要[1088]之为文武师。
周西伯昌之脱羑里归,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1089]商政,其事多兵权[1090]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1091]。周西伯政平,及断虞芮之讼[1092],而诗人称西伯受命曰文王。伐崇、密须、犬夷,大作[1093]丰邑。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