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月赋》
中国文学关键词
1,君臣相得
谢庄在《月赋》中假设“初丧应(玚)刘(桢)”的陈王曹植与王粲等人赏月吟诗的故事,正如谢惠连在《雪赋》里虚构梁孝王与邹阳、枚乘、司马相如等人置酒赋雪一样,一则,表露了后代赋家对前辈的文采风流的歆羡之情;二则,对君臣间和谐的交谈、燕饮场面的细致描写,实际上也包含着一种中国人代代相传的潜意识心理:对于“君臣相得”的渴望。中国传统“士”阶层,其心态似乎始终定位于“君臣相得”和“士不遇”这一钟摆之两极。透过《月赋》和《雪赋》,我们似乎不经意间瞥见了中国文人心底里对此理想生存状态的渴望。
2,千古咏月之祖
《月赋》是赋史上第一篇专门写月的赋作,故有着“千古咏月之祖”的文学史地位。在此之前的诗赋作品中,或局部,或全体,或片断,或通篇,描摹月夜、月色、月景的篇什已不罕见,但独独《月赋》能够出奇制胜,后而转精,何则?盖因其名虽赋月,自月升始,至月落结,但着意抒情,深情婉致,非一般的“物色”类诗赋可以涵括,更兼有抒情小赋的情韵与诗歌的意境。故清人邵子湘称其为“大致写月夜之情,非为赋月也”(《文选集评》卷三引)。故冠之以“千古咏月之祖”一名,殊不为过。
问题分析
1,《月赋》与《雪赋》被并称为南朝刘宋时期咏物赋的“双璧”,两者有何异同之处?
《月赋》乃是谢庄仿《雪赋》之作,故在结构和手法上颇多相似之处。如篇首处都假托君臣主客问答以立局;紧接着都以赏雪或赏月为情节契机;在赋雪状月之时,都借虚构人物(王粲和司马相如)之口,大量铺陈了有关雪、月的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而篇末都以一赋系二歌的独特形式收束全文,如出一辙。且两篇同属描摹自然景色的“物色”一类,故历来的选家和评论家将它们合称为南朝刘宋时期咏物赋的“双璧”。
但就通篇情调而言,《雪赋》写宾主相得,多有旷达;《月赋》则低徊感伤,越转越悲。就艺术特色而论,《雪赋》景多于情,《月赋》情胜于景,尤其是以其“写神”的“意趣洒然”而较之《雪赋》“写貌”的“描写着迹”而略胜一筹。其于“体物”中更含“抒情”,是一篇更为纯粹的抒情小赋。
至于二赋旨趣的高下,则明人杨慎之说,值得一读。
2,试分析《月赋》在文章结构安排上的匠心。
《月赋》首段假托陈王与王粲的主客问答,情调悲伤,潜藏着一种中国文人潜意识里对于“君臣相得”的期冀。第二段引经据典,用有关月的各种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来宣扬文章的道德意义。第三段则笔调透明、清空,转入纯审美意义的探求,与第二段自然形成一种“连珠”。第四段倾诉了个人因月而起的悲哀。第五段则用一种更广袤的、“超个人”的存在(友情、爱情等等),来拯救个人、化解悲哀,恰与第四段“合璧”。篇末以二歌收尾。如此精巧完整的结构安排,昭示了南朝赋风在总体上走向诗化的大趋势。
3,分析《月赋》在中国抒情文学传统中塑造和构建起来的特殊审美心理。
自《月赋》以后,“月”在中国抒情文学传统中便代表了美丽、隔绝而有情。从此,“月”具有了美丽的女性、美好的爱情和永久的思念的涵义——它不再只是一个孤立的、孤绝的、客观单纯的美。从此,“月”也不再仅仅是一种美丽,而是更多的成为了一种残缺与遗憾,但同时又给人以希望与佳期同在的憧憬,以及明知残缺和遗憾却仍然不放弃的一种不死的审美心理。
集评
庄有口辩,孝武尝问颜延之曰:“谢希逸《月赋》何如?”答曰:“美则美矣,但庄始知‘隔千里兮共明月’。”帝召庄以延之答语语之,庄应声曰:“延之作《秋胡诗》,始知‘生为久离别,没为长不归。’”帝抚掌竟日。(《南史谢庄传》)
先叙事,次咏景,次咏题,次咏游赏,而终之以歌。从首至尾,全用雪赋格,自是咏景物一体,所当效仿。然荀卿咏物,但于句上求工,已自深刻;晋宋间人,又于字上求工,故精刻过之。篇末之歌,犹有诗人所赋之情。故“隔千里兮共明月”之辞,极为当世人所称赏。(元 祝尧[yáo]《古赋辩体》巻六)
《文选》谢惠连《雪赋》谢庄《月赋》,二篇词林珍之,唐子西谓《月》不如《雪》,谬矣。论体状景物,藴藉风流,则无优劣;然《月赋》终篇有好乐无荒之意,近于诗人之旨。《雪赋》之终云:“节岂我名,洁岂我贞?”无节无洁,殆成何人?与其秋怀之首句“平生无志意”,同一自败之旨。朱文公云:无志意殆不成人。信矣。惠连希逸,终身人品亦与二赋之尾叶焉。世徒赏其春华,不可不考其秋实也。(明 杨慎《升庵集》巻五十三)
希逸此赋,真江左琳琅,一时脍炙人口,然不无稚语。(明 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巻一百三十二《希哲草书月赋》)
希逸老去,始知“隔千里兮共明月”为同人所笑。不知后来何以见推乃尔。(明 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巻一百三十二《俞仲蔚书月赋》)
古人为赋,多假设之辞。序述往事,以为?缀,不必一一符同也。子虚亡是公乌有先生之文,已肇始于相如矣。后之作者实祖此意。谢庄《月赋》:陈王初丧应刘,端忧多暇。又曰:抽毫进牍,以命仲宣。按王粲以建安二十一年从征吴,二十二年春道病卒,徐陈应刘一时俱逝,亦是岁也。至明帝太和六年,植封陈王。岂可掎摭史传以议此赋之不合哉?庾信《枯树赋》既言殷仲文出为东阳太守,乃复有桓大司马,亦同此例。而《长门赋》所云陈皇后复得幸者,亦本无其事。俳谐之文,不当与之庄论矣。(清 顾炎武《日知録》巻十九《假设之辞》)
以二歌总结全局,与“怨遥”,“伤远”相应,深情婉致,有味外味。(清 许梿《六朝文絜》)
谢希逸〈月赋〉“委照而吴业昌”,既假托于仲宣,不应用吴事。亦失于点勘也。(清 何焯《义门读书记》卷四十五)
何曰“既假托于仲宣”云云,按此当与篇首“陈王”一例观之。(近代 梁章钜《文选旁证》卷十五)
问题与讨论
一,讨论中国文学中的月与抒情传统。
二,清汪中《补宋书宋室世系表序》:宋皇室一百二十九人中,被杀一百二十一人,不得善终者百分之九十四。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一有“宋子孙屠戳之惨”条。谢庄其人,经历谢氏家族的厄运,看尽一起起叛乱谋杀,自己终也是下牢而死。试从此篇说他的人生感受及其六朝文人心态。
三,试讨论集评第一条《南史》材料的文学思想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