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阅读上一章

第22章:《与陈伯之书》

中国文学关键词

1,“尽言”与“尽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书记》篇里,曾对自汉以来的书札作过精辟的理论分析。他列举了诸多名家的书信之作,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东方朔的《难公孙宏书》、杨恽的《报孙会宗书》、扬雄的《答刘歆书》等,且认为这些作品虽然风采各异,但都具有感情充沛、气魄雄伟的特点。可见对于书简,刘勰是十分注重和强调作家能否自出机杼、能否倾注情感的——“并杼轴乎尺素,抑扬乎寸心”。他进而总结了书札“本在尽言,言以散郁陶,托风采”。而如何能“散郁陶”呢?这就应当尽力做到文字畅达,抒发性情,曲尽心声——“故宜条畅以任气,优柔以怿怀。文明从容,亦心声之献酬也”。故书信之美,可以归结为“尽言”与“尽情”。此二者是相互依存的。以理服人、以势导人,离不开以情动人。而以情动人,总又有待于透彻的说理和敏锐的时势分析。因此从这两个角度来看丘迟的这封《与陈伯之书》,方能领略其中理之盛、情之美。诚如明人张溥在《汉魏六朝三百家集题词》中所评论的,使丘迟最终在文学史上站稳脚跟的,还是这篇《与陈伯之书》而已(“其最有声者,与陈将军之一书耳!”)。

问题分析

1,书信一开篇便用“勇冠三军”、“慕鸿鹄以高翔”等辞气很重的话头对陈伯之进行褒奖。昔人以为这是一种“擒纵之法”,如何理解?

篇首的赞誉之辞并不能简单地看成是对陈伯之的一种虚美,而应视为对后一句“昔因机变化”的铺垫之语。丘迟首先充分肯定了陈伯之四年前随梁武帝萧衍引兵进围建康的这一功勋,毕竟那是他政治生涯中最为“光彩”的一页。若没有对这一页的充分肯定,就不能树立起陈伯之重新归义的信心和决心。然揄扬之笔不可过于生硬突兀,总得有前因倚托。因此,“勇冠三军”云云虽稍嫌过誉,但将其置于“遭遇明主,立功立事”这一段有滋有味的回顾之前,就特别中听,也显得顺理成章。而行文至此,再将过去的明智与显赫,与今日“闻鸣镝而股战,对穹庐以屈膝”的卑怯加以对比,真使人愧悔不堪、难以自容。过去的评笺家,只从章法上着眼,认为这是一种“擒纵之法”。而实质上,这更是一种“尽言”,是“言以散郁陶”,是为老朋友解开思想上的疙瘩,也是一种肝肠内热的开导。

2,“暮春三月,江南草长……”第四段历来为众评家所击节称赏,试分析其妙在何处?

此段有两大好处。一是用典极好。首先是用典精切不移。用典之好当有个共识标准。所用之典与所陈之事吻合而不可旁代,方可谓“精切”二字。此段中廉颇、吴子两典都暗扣同一个字:“魏”。陈伯之恰是背梁归魏,可见所言非枉。加之廉颇归魏而生悔意,吴子归魏而险被杀,这一事实也在同时起着警告、规劝的作用——劝老友三思而后行,莫赴廉吴之后尘。真是双典含三意,精切不移!其次是心理涵义丰富。这两个典故不仅切合实情,而且还包含了双重的心理暗示。从正面看,乃是对陈伯之提出了一种希望、寄予了一种期待,期盼重归于好、再投明主;从负面看,又是对于归魏后蛰伏的危机、灾难和悔恨的一种警告式的预言。两重暗示同时投射于陈伯之身上,其作用不可小觑。本段的第二个好处在于对偶。“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四句对偶句式,对于江南醉人春色的描写,写活了江南暮春的绮丽风光,简直有动魂悦魄的力量——不仅将第四段的情感“攻势”推向了高潮,也成为全篇的最大亮点之一。

文化史扩展

1,春光与故国。《与陈伯之书》中“暮春三月,江南草长”四句被公认为写景名句,为后人所激赏。而他它们镶嵌在那封劝降的书信中,更具有非凡的感染力量。何故?大概因为人们眷恋故土的情感始终是沁人心脾的。中唐诗人刘商在他颇负盛名的乐府诗《胡笳十八拍》第六拍中写道:“怪得春光不来久,胡中风土无花柳。”南方旖旎得花柳春光,对羁留北国的蔡文姬当然是不堪回首的。晚唐诗人李珝在他的七绝《春恨》之一里也写道:“负罪将军在北朝,秦淮芳草绿迢迢。高台爱妾魂尽销,始得丘迟为一招。”把陈伯之的故国之思理解地较为全面,既包括对南国故土的眷恋,也囊括对家人姬妾的萦怀。而丘迟正是利用了对南国春光的描写,深深扣开了叛将的心扉。

2,萧衍授意,丘迟作书。时代略晚于丘迟的历史学家刘璠(510-568),在《梁典》里记述:“帝(萧衍)使吕僧珍寓书于陈伯之,丘迟之辞也。伯之归于魏,为通散常侍。”(转引自《文选》李善注)这一条史料值得重视。它明确告诉我们,《与陈伯之书》是梁武帝萧衍授意吕僧珍让丘迟起草的。吕是萧衍的亲信大臣,梁武帝受禅后,他是“散骑常侍,入值秘书省,总知宿卫。天监四年东,大举北伐,自是军机多事,僧珍昼值中书省,夜还秘书”(《梁书?吕僧珍传》)丘迟有了皇帝的承诺和谅解,代表皇帝而又以故交的身份,草拟这封“尽言”“尽情”的书札。陈伯之驻军寿阳,接到这封情至意切而又有“权威保证”的信,又怎能不幡然悔悟,欣然来归呢?

集评

若夫嘉言丽句,音韵天成,非徒积学所能,盖有神助者也。罗君章、谢康乐、江文通、丘希范,皆有影响,发于梦寐。(宋 徐铉《骑省集》巻十八《成氏诗集序》)

其最有声者,与陈将军伯之一书耳。隗嚣反背,安丰责让;杨广附逆,伏波晓劝,咸出腹心之言,示涕泣之意,不能发其顺心,使之回首,独希范片纸,强将投戈,松柏坟墓,池台爱妾,彼虽有情,不可谓文章无与其英灵也。锺仲伟诗评云:“希范取贱文通,秀于敬子”,余未唯唯。或其时尚循“沈诗任笔”之称,遂轻髙下耳。(明 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巻九十《丘迟集题词》)

……命邱迟与之书,伯之拥众八千来降。复用为平北将军、永新县侯。伯之不知书,得文牒惟作大诺,不知此书何以得解?当是幕中有人。然如此书,正可使顽石点头。(明 王志坚《四六法海》卷七)

三月江南正好春,水如碧玉草如茵。杂花生树莺飞乱,一段风光恼杀人。(清 宋荦《西陂类稿》巻十七〈偶阅梁书陈伯之传云: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羣莺乱飞。櫽括其词,作絶句一首》)

清生意消,然而靡矣。 清致绵丽自足,而古来朴健之体,至此无馀矣。 源于鲁仲连燕将之篇。(清 李兆洛《骈体文钞》卷十九引谭献评语)

张云璈《选学膠言》卷十七曰:“《梁书陈伯之传》云;‘伯之不识字,但文牒辞讼,唯作大诺而已。有事,典签传口语,予夺决于主者。’审是,则此书亦何能动之?得书即降之说,亦史家粉饰耳。”步瀛案:此说亦不尽然。伯之虽不识字,岂无左右与之详为解释者,其拥众来降,固不得专归功此书,然利害明晰,辞意动人,亦不得谓竟无助力也。(近代 高步瀛《南北朝文举要》)

松柏不翦数语,极中庸人痛痒处。暮春三月一段,秀绝古今,文能移情,端属此等。而篇中断续离合,亦复入妙。((近代 高步瀛《南北朝文举要》))

问题与讨论

1,陈伯之大字不识,丘迟此书是不是“明珠暗投”?

2,谈谈书信文学中的言情传统。

  • 好学考试H5触屏版开放内测
第22章已经结束,点击进入下一章

第22章:《与陈伯之书》

学名著文库
你刚刚阅读到这里

1/1

返回 文选讲读
加入书架

加入书签

书籍详情 好学名著文库 恢复默认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