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阅读上一章

第291章:竹笛是外传而来还是我国自古就有?

笛子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多用于独奏、合奏和歌唱的伴奏,在民间乐队中,常处于领奏地位。

任何事物都是从简单开始,然后向复杂发展。乐器的形成必然与社会生活有关,它们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靠野兽的肉为主要生活资料,在吃肉吸髓的日常生活中,发现了骨头管子能发出好听的声音,于是就发明了骨制的笛子。但是笛子究竟源于何时何地,却至今仍颇有争议。

日本林木谦三在《东亚乐器考》一书中说:“中国笛子是从印度或西域传人的。”我国古代也有许多人持这种观点,如明代的朱载堉,也认为横吹的笛子是张骞出使西域后传入中原的。这是第一种见解。

“近世长笛从羌起”(见马融《长笛赋》),羌是四川省的少数民族,汉朝时,四川省属于西域。匈奴、羯、氏羌、鲜卑都属于西域,张骞都到过这些地方,也有可能将羌笛带到中原,那么又何以证明在这以前,中原就没

有竹笛呢?由此看来,这第二种见解本身非常含糊。

第三种观点认为,汉武帝时,丘仲作笛。这种说法也很含糊,是丘仲将羌笛改革成长笛呢?还是将雅笛改成适合汉代的雅乐器?或是他将笛子创制出来的?第四种观点则认为上述三种说法不能令人信服,以为竹笛最迟在黄帝时代就有,而决非外来。前几年,湖北随县曾侯墓出土了两根竹制的横吹的笛子,有五个音孔,七声音阶完整,制作考究,小巧玲珑,说明在汉朝以前三四百年的战国时代,我国就有了横吹的笛子。在浙江余姚河姆渡,也曾出土了一批文物,其中有四五十根骨制的笛子,形制多为手指般的长短粗细,横开二个音孔,或三个音孔,和今天流行的口笛基本一样。

汉晋时代,有过长达三尺二寸的长笛。晋书中有列和(笛子演奏家)的一段话,“每合乐时,随声之清浊,用笛有长有短,假令声浊者用三尺二笛,因名曰此三尺二调也。声浊者,用二尺九笛,因名曰此二尺九调。汉魏相传,施行皆然。”说明这时已有长短不同的笛子。中国的律学理论是较完善的,但也有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缺陷。所谓黄钟长九寸,三分损——得六寸,为林钟,三分益——得八寸,为太簇……这种求律的理论,应用到笛子中来,就产生了十二律笛。汉晋时期的蔡邕、荀勖、梁武帝等人,都曾制作了十二律笛。一根笛子一个律,这比起列和的以声的清浊定调,当然要完善得多,不过这种以律制笛的方法,有脱离实际、走向繁琐的倾向。因此列和曾讥讽为“知昔日之作不可吹也”。后来唐朝的吕才制成了“尺八”竖吹,在当时颇为流行,曾随着唐朝的雅乐,流传到了日本。前几年日本还到中国来定制“尺八”3 万支,说明他们至今还非常喜爱。同时唐代的刘系,制作了七星管、蒙膜助声,这大概是最早记载笛子贴膜的文献了;许多古书中说:有些人能将笛子吹破,如晋朝桓伊的一个部下,由于心情激动,一连吹破了三根笛子,最后只好用猪脚笛给他吹,始将曲子吹完。这种描写很有可能是演奏者把笛膜吹破而非将笛子吹破。据宋史载当时有一种叉手笛:“……此笛足以协十二旋相为官,亦可通八十四调,其制如雅笛而小,长九寸与黄钟管等。其窍有六,左四右二,乐人执持,两手相交有拱揖之状,请名曰拱辰管。“到了元朝以后,竹笛的形制,就和现在的六孔竹笛完全一样了。由于戏曲的盛行,竹笛的名称,随着它伴随的剧种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梆笛,用于伴奏北方梆子戏曲,音色高亢而清脆;另一类名曲笛,专为伴奏昆曲、乱弹,音色圆润。根据这第四种说法,认为我国竹笛的源流是早在七千年前已经有了骨制的笛子,随县出土的竹制的横吹笛子,则证明竹笛并非外来,而是我国古代就有。照此推理,我国最迟在黄帝时代(公元前2400年)已有了竹制的笛子,这种推理的根据有三:其一,古代的传说,如《吕氏春秋》、《玉海》等文献,都载有黄帝命伶伦,伐昆仑之竹为笛的传说。

其二,在黄帝时代,黄河流域,生长有大量的竹子,竹子是当时人民的重要生活资料。

其三,我国古代的管乐器,笙、箫、管、竽、埙等等,几乎全部都是用竹子制成的。

综上所叙,竹笛是由国外传入我国的,还是我国自古就有的,几种意见各有己见,孰是孰非,尚未有定论,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傅丰渭)

  • 轻松应考、高效赋能
第291章已经结束,点击进入下一章

第291章:竹笛是外传而来还是我国自古就有?

学名著文库
你刚刚阅读到这里

1/1

返回 施宣圆等: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加入书架

加入书签

书籍详情 好学名著文库 恢复默认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