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阅读上一章

第113章:姚平仲有没有在青城山隐居?

公元1026年(宋靖康元年),中原大地又爆发一场大动乱。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乱”。它是继公元5 世纪爆发的永嘉之乱后的再次中原民族大迁移,使中国南北分治又割裂了两个半世纪。这场大乱更大的损失,是使五代后复苏和发展的中原经济、文化遭到毁灭性破坏,历史车轮又一次倒退。

北宋王朝和金国贵族是这场大乱的肇事者。而大乱,也使北宋的两个昏庸皇帝,徽宗赵佶和钦宗赵桓,连同他们在东京(开封)的几乎是全部赵姓王族,都被充作战利品,送到北国永为奴隶。

有人说,当时如果北宋王朝力主抗战;坚持不懈地起用李纲等主战人物,摒除主和派,那是不会有此下场的。

他是有多次机会打败金兵,解救京师之围的。其中的一次,就是来自西北的勤王劲旅种师道、姚平仲等10万将士援解京师之围。

这年一月,刚登上帝位的赵桓(钦宗),继续打出两张牌,一张是乞和,送上人质康王赵构;一张是抵抗,起用李纲为亲征行营使,全面主持首都东京的城防事宜。其时,来自西北边境线的有两支劲旅,那就是由老将种师道率领的熙河经略姚古和他的儿子姚平仲、孝凤经略种师中等部队,因为京师紧急,种师道、姚平仲的10万将士已先抵达。

皇帝任命种师道为同知枢密院,实抚京畿、河东、河北;姚平仲任都统制,也就是把京城外的军务全交由他们掌管了。

种师道、姚平仲等积极备战。可是发生了争执。按种师道之见,须等种师中等军赶来,聚集优势兵力,然后出击,则破敌可操必胜之券;但姚平仲“恐功独归种氏,忌之,乃以士不得速战为言”(《宋史。姚古传》)。而李纲也急于求战,以打出一个新局面,振奋人心,“伯纪(李纲)命大将姚平仲谋劫贼营,虏先为备,初出师,以为功在顷刻,令属官方允迪为露布”

(《玉照新志》)。于是就在二月初一,由姚平仲亲率7000人发起对围城金军主营所在地牟驼岗发起夜袭。宋军期在必胜,不知此情报在三日前已泄露,结果全军大溃,主帅姚平仲也下落不明。

这一仗,并非是大仗,可是为主和派和皇帝对外妥协增添了藉口,他们排斥李纲、种师道,把所谓的“破坏双方和谈”罪状,全归咎于直接冲阵的姚平仲无纪律。可是当要审查姚平仲时,这位将军不见了。

那么,姚平仲到哪里去了呢?

首先是要证实他有否战死。就在这次夜袭中,与姚平仲一起的大将杨可胜马蹶被俘遇害,姚平仲如在溃败时也被俘遇害,也必定可见于《宋史》或《金史》的,但此处未见记录,可证他当时未曾牺牲。

也有人说,姚平仲出征以必胜自诩,现在失败再也见不得人,于是就离开红尘世界,隐居深山老林间去了。此中,说得最为肯定的是晚于姚平仲半个世纪的陆游:“平仲功不成,遂乘青骡亡命,一昼夜驰七百五十里,抵邓州始得食。入武关至长安,初欲隐华山,以为浅,奔蜀,至青城山上清宫,人莫识也。留一日,复入大面山二百七十余里,度采药者莫能至,乃解纵所骑乘骡,得石穴以居”(陆游《姚平仲小传》,见王文才纂《青城山志》)。

今人蒋星煜据《蜀中广记》也称姚平仲“隐青城山上清宫,后入大面山”(《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按:青城山是为道教所称的“天下十大洞天之一”;“天下名山,唯华山、茅山、青城山无僧寺”(《老学庵笔记》卷四)。大面山是青城山顶峰。姚平仲隐居青城山,甚至登荒无人烟的大面山,其意显然要与尘世隔绝,但他的这种行迹,看来不久就传开了,“建炎间下诏求之不可得,后五十年乃从吕洞宾、刘高尚往来名山,有见之者”(《剑南诗稿》)。诗人陆游上青城山得悉姚平仲行迹很有兴趣,可是他寻找不到,后来在丈人观拜访据传与姚平仲交往的90岁的上官道人,还写了一首诗“烟云千万迭,求访固难知”,请他转告;又在青城山石壁题了一首古风,内有“姚公勇冠军,百战起西陲,天方覆中原,殆非一木支。脱身五十年,世人识公谁,但惊山泽间,有此熊豹姿”,还表示自己也有追随之意向,所谓“从公游五岳,稽首餐灵芝,金骨换绿髓,倏然松抄飞”(《剑南诗稿》)。从他所说,姚平仲是藏在青城山,而且还活着,当了道家的真正隐士了,只是不肯与闲人相见罢了。

陆游是得之于传闻。也有记载称在青城山见过姚平仲,说姚平仲在夜袭金营失败后,“骑骏骡逸去,竟不出。后人有见之于青城山丈人观,年近九十,紫髯长委地,喜作草书”(《东南纪闻》)。此说或可为陆游说佐证。

后来清初陈忱小说《水浒后传》有关姚平仲战败出走后,就采用此说。《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亦界定姚的归宿是,“夜袭金营,功不成,亡命西蜀,隐居大面山。乾道、淳熙间复出,时年八十余。”看来,姚平仲最后是上青城山顶峰大面山的,至于结局如何,归依何处,那就史无明文了。

但是也有史家存疑的。《宋史》称,姚平仲“以袭敌营,不克,惧诛亡去”(卷三五八《李纲传》)。周宝珠、陈振主编《简明宋史》也说“夜袭的宋军大败,姚平仲随即弃军逃跑”(人民出版社1985年4 月),没有讲明姚的去向。因此也有人认为,当时姚平仲落荒而走,后来就不知下落了。他也没有回到军中,而这时其父姚古大军已开到河东。从此,历史上消失了这个开小差的英雄,或者不如说是逃兵的踪迹。以后,不管是政府严令通缉他也好,老百姓和旧部怀念他也好,到处追寻他,却都找不到他的下落。(徐兴业《金瓯缺》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年9 月)而所谓“若干年后,有人在四川青城山看见一个虬髯紫脸道士,从他的仪表、口音、谈吐中推想他就是姚平仲,推算年龄也相仿佛,只是没有得到道士本人的证实”,也属无稽之谈。

因此他认为“姚平仲的结局是属于我国历史上若干疑案中的一个”(同上)。在烽火蔓延的两宋交界时期,姚平仲要摆脱红尘、逃避人生,看来不甚符合他这个将门虎子的心理素养和致仕途径的,可是他究竟是隐居呢,还是有其它结局呢,这就难有定论了。

(盛巽昌)

  • 轻松应考、高效赋能
第113章已经结束,点击进入下一章

第113章:姚平仲有没有在青城山隐居?

学名著文库
你刚刚阅读到这里

1/1

返回 施宣圆等: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加入书架

加入书签

书籍详情 好学名著文库 恢复默认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