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阅读上一章

第70章:激情燃烧的费希特

费希特是一个饱含激情的人。他的一位听众曾说:“他的讲话并不动听,但他的语言掷地有声,很有分量。他恪守自己的原则,不会因人情而有丝毫的削弱。一旦受到挑衅,他会变得十分可怕。他的思想从不安分,他时刻渴望着在世上有所作为的机会。他的报告会像暴风雨的轰鸣,在每一次闪电中释放出火焰……他的幻想不像鲜花那样开放,却充满了活力与力量。他的形象并不优美,却勇敢高大。他闯入事物的最深处,在概念的王国里游刃有余。他不仅住在这片看不见的土地上,而且统治着这片土地。”

1762年,费希特出生在奥勃劳济慈的一个贫寒的农家。小时候做牧鹅童时,他就表现出非凡的聪慧。据说,一个星期天的中午,有个地主来到村里,为自己错过了布道的时间而生气。这时人们安慰他说,有个叫费希特的牧鹅童能够一字不差地重复布道的内容。果然,小费希特完全模仿牧师的语气、姿势,一字不漏地将布道的内容重复了一遍。地主非常高兴,决定出钱培养他。

费希特中学毕业以后进入耶拿大学,但是这时他的资助人去世。费希特生活陷入困境,只好靠做家教度日。无论是在苏黎世、莱比锡,还是在华沙,由于他激情叛逆的性格,费希特做家教的时间都不长。但是他在给学生做家教的过程中,接触到了康德哲学,并且为之折服。他说:“我因懊恼而将自己投入到康德的哲学中……他既使人振奋又伤脑筋。我在这里找到了一件能充溢心灵和头脑的工作,我强烈的传播欲沉默了。那是我经历过的最最美好的时光。虽然时常有缺乏面包的尴尬,但我那时却感觉自己是这个星球上最幸福的人。”

1791年的夏天,费希特前往哥尼斯堡拜访康德。那时,费希特认为自己已经彻底掌握了康德思想,并且有能力独立地在这个领域中向前推进。于是他用仅有的一点余钱,留驻在哥尼斯堡,花了4个礼拜写成《对一切启示的批判》,呈现给康德。康德一看,发现文章表述的正是自己的看法,而且文笔流畅也正是他自己所缺少的。所以康德很高兴地把这篇文章推荐给出版社出版。

哪知道,出版社出于商业考虑,故意隐去了费希特的名字,而说这本书是康德先生的新作品。因为当时,有很多人正期待着康德能对宗教的“启示”问题发表新看法。结果这样一来,这本书当然就很畅销了。但是对于康德来说,出了这种事,感觉是很不好的。于是他赶紧发表声明,说这书不是我写的,而是一个叫费希特的人写的。就这样,费希特在哲学界奠定了自己的声望。

但是费希特很快就发现,康德哲学中有他无法理解的地方。比如说关于“物自体”,康德认为它一定存在,但我们没法认识;而费希特却说我们既然不能认识,那怎么敢断定它一定存在呢?费希特进一步发挥说,世界上根本没有外在于“自我”的那些“物自体”,所有的东西都是我们的“自我”设定出来的。只有自我才是实存的,才是完全自由的。在思想中,高傲的费希特先生依然燃烧着他的激情。

但是,康德对这种说法十分反感,于1799年发表声明,说自己无法接受费希特狂妄的“自我”。于是,俩人从此分道扬镳。

  • 好学考试H5触屏版开放内测
第70章已经结束,点击进入下一章

第70章:激情燃烧的费希特

学名著文库
你刚刚阅读到这里

1/1

返回 知道点世界哲学
加入书架

加入书签

书籍详情 好学名著文库 恢复默认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