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新道家:主理派
'新道家'是一个新名词,指的是公元三、四世纪的'玄学'。'玄'是黑色,又有微妙、神秘等意思。《老子》第一章 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所以'玄学'这个名称表明它是道家的继续。
名家兴趣的复兴
在本书第八、九、十章 ,我们看到,名家将'超乎形象'的观念,贡献给道家。在三、四世纪,随着道家的复兴,名家的兴趣也复兴了。新道家研究了惠施、公孙龙,将他们的玄学与他们所谓的名理结合起来,叫做'辩名析理'(此语见郭象《庄子注》的《天下篇注》)。我们在第八章 已经看到,公孙龙也就是这样做的。
《世说新语》这部书,下一章 将更多地提到,其中说:'客问乐令'指不至'者。乐亦不复剖析文句,直以麈尾柄确几曰:'至不?'客曰:'至。'乐又举麈尾曰:'若至者,那得去?'(《文学》篇)'指不至'是《庄子》《天下》篇所载公孙龙一派的人辩论的论点之一。'指'字的字面意义是手指,但是在第八章 我把它译为'universaI'('共相')。可是在这里,乐广(乐令)显然是取其字面意义,解作手指。麈尾不能至几,犹如手指不能至几。
以手指或别的东西触几,平常都认为是至几。可是在乐广看来,若至是真至,就不能离去。既然麈尾柄能够离去,可见它似至而非真至。乐广就这样用辩'至'的名的方法,析'至'的理。这是当时所谓'谈名理'的一个实例。
重新解释孔子
值得注意的是,新道家,至少有一大部分新道家,仍然认为孔子是最大的圣人。其原因,一部分是由于孔子在中国的先师地位已经巩固了;一部分是由于有些重要的儒家经典,新道家已经接受了,只是在接受过程中按照老子、庄子的精神对它们重新作了解释。
例如,《论语先进》中说:'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颜回的学问道德差不多了吧,可是常常穷得没有办法。'空'是缺少财货。可是《庄子大宗师》里有一个虚构的颜回'坐忘'的故事,太史叔明(474-546年)心里想着这个故事,对孔子这句话作了以下解释:
'颜子……遗仁义,忘礼乐,隳支体,黜聪明,坐忘大通,此忘有之义也。忘有顿尽,非空如何?若以圣人验之,圣人忘忘,大贤不能忘忘。不能忘忘,心复为未尽。一未一空,故屡名生也焉。'(皇侃《论语义疏》卷六)
顾欢(453年卒)对孔子这句话的解释是:
'夫无欲于无欲者,圣人之常也;有欲于无欲者,贤人之分也。二欲同无,故全空以目圣;一有一无,故每虚以称贤。贤人自有观之,则无欲于有欲;自无观之,则有欲于无欲。虚而未尽,非屡如何?'(同上)
新道家.尽管是道家,却认为孔子甚至比老子、庄子更伟大。他们认为,孔子没有说忘,因为他已经忘了忘;孔子也没有说无欲,因为他已经无欲于无欲。《世说新语》记载了裴徽与王弼(辅嗣)的一段这样的'清谈'。王弼是玄学的大师之一,他的《老子注》、《周易注》,都已经成为经典。这段谈话是:
'王辅嗣弱冠诣裴徽,徽问曰:'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已。何耶?'弼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言必及有。老、庄未免于有,恒训其所不足。''(《文学》篇)这个解释,也就是《老子》第五十六章 中'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意思。
向秀和郭象
郭象(约312年卒)的《庄子注》,如果不是这个时期最伟大的哲学著作,至少也是最伟大的哲学著作之一。这里有一个历史问题,就是这部著作是不是真是郭象的,因为与他同时的人有人说他是剽窃向秀(约221一约300年)的。事情似乎是这样的:两人都写了《庄子注》,思想大都相同,过了一段时间,这两部《注》可能就合成了一部书。刘孝标在《世说新语文学》篇的注中说,当时解释《庄子逍遥游》的,主要有两派,一派是支遁义,一派是向郭义。向郭义就是向秀、郭象二人的解释。现在的《庄子注》,虽然只署郭象的名,却像是《庄子》的向郭义,可能是他二人的著作。所以《晋书向秀传》可能是对的,它说向秀作《庄子注》,后来郭象又'述而广之'。
据《晋书》所说,向秀、郭象的籍贯都在现在的河南省,都是玄学和清谈的大师。这一章以这两位哲学家为新道家唯理派的代表,并且沿用《世说新语》的用语,以《庄子注》为向郭义,称为'向郭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