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阅读上一章

第十一章 后期墨家

《墨子》中有六篇:《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与其他各篇性质不同,特别有逻辑学的价值。《经上》、《经下》都是逻辑、道德、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定义。《经说上》、《经说下》是对前两篇中定义的解释。《大取》、《小取》讨论了若干逻辑问题。所有这六篇有一个总的目的,就是通过逻辑方式,树立墨家的观点,反驳名家的辩论。这六篇合在一起,通常叫做'墨经。

前一章 讲过,庄子在《齐物论》里讨论了两个层次的知识。在第一个层次上,他证明了事物的相对性,达到了与惠施的结论相同的结论。但是在第二个层次上,他就超越了惠施。在第一个层次上,他同意于名家,从更高一层的观点批评了常识。但是在第二个层次上、他又转过来从再高一层的观点批评了名家。所以道家也反驳名家的辩论,不过道家所用的辩论,从逻辑上讲,比名家的辩论更高一层。道家的辩论,名家的辩论,两者都需要反思的思想作出努力,加以理解。两者的方向都是与常识的常规相反的。

可是另一方面,也有常识的哲学家,例如墨家以及某些儒家。这两家虽然在许多方面不同,但是在务实这一点上却彼此一致。在反驳名家辩论的过程中,这两家沿着大致相同的思想路线,发展了知识论的和逻辑学的理论,以保卫常识。这些理论,在墨家则见之于'墨经'、在儒家则见之于《荀子》的《正名》篇。荀子是先秦时期最大的儒家之一,我们将在第十三章 讲到他。

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

关于知识和名的讨论

'墨经'中的知识论,是一种素朴的实在论。它认为。人有认识能力,它是'所以知也,而不必知'(《经说上》)。就是说,人都有所以知的能力,但是仅有这种能力,还未必就有知识。这是因为,要有知识,则认识能力还必须与认识对象接触。'知也者,以其知过物而能貌之'(同上),就是说,认识能力接触了认识对象,能够得到它的形象,才成为知识。除了认识的感觉器官,如视觉器官、听觉器官,还有思维的器官:心,它叫做'(知心)'(无此字:ocr),'(知心)也者,以其知论物'(同上)。换句话说,通过感官传人的外界事物印象,还要心加以解释。

'墨经'还对于知识进行了分类。按知识的来源,把知识分为三类:一类是来自认识者亲身经验;一类是来自权威的传授(即得自传闻或文献);一类是来自推论的知识(即得自演绎,以已知推未知)。又按认识的各种对象,把知识分为四类:名的知识,实的知识、相合的知识,行为的知识。

我们会记得:名,实,以及名实关系,都是名家特别感兴趣的。照'墨经'讲,'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经说上》)例如说:'这是桌子'。'桌子'是名,是所以谓'这'的;'这'是实,是所谓的。用西方逻辑学术语来说,名是命题的客词,实是命题的主词。

'墨经'将名分为三类:达名,类名,私名。'名:'物',达也,有实必待之名也。命之'马',类也;若实也者,必以是名也。命之'臧',私也;是名也,止于是实也。'(《经说上》)就是说,'物'是达名(通名),一切'实'必用此名。'马'是类名,此类的一切'实'必用此名。'臧'(人名)是私名,此名只限用于此'实'。

相合的知识,就是知道哪个名与哪个实相合。例如,说'这是桌子'这句话,就需要有名实相合的知识。有了这类知识,就知道'名实耦'(同上),就是说,名与实是彼此配对的。

第1页已经结束,点击进入下一页

第十一章 后期墨家

学名著文库
你刚刚阅读到这里

1/1

返回 中国哲学简史
加入书架

加入书签

书籍详情 好学名著文库 恢复默认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