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信仰
有信仰者永远是少数。利益常常借信仰之名交战。
信仰是情感的事,理性不利于信仰。在一个宗教内部,虔信者大多是一些情感强烈理性薄弱 的人。理性强烈情感薄弱的人无意做信徒。介于两者之间的是情感和理性皆强的怀疑者,他 们渴望信仰而不易得,精神上最痛苦,以及情感和理性皆弱的盲从者,他们实际上并无信仰 ,只是随大流罢了。
怀疑来自过分认真。无所用心的人从不怀疑,但也没有信仰。当然,这不妨碍他们以信仰的 名义绞杀怀疑者。
弟子往往比宗师更偏执。宗师的偏执多半出于一种创造的激情,因而本质上包含着对新的创 造的宽容和鼓励。弟子的偏执却是出于盲信或利益,本质上是敌视创造性的。
一种信仰无非就是人生根本意义问题的一个现成答案。有两种人不需要信仰,一种是对此问 题从不发问的人,另一种是决心自己去寻找答案的人。前者够不上信仰,后者超越了信仰。
不相信一切形式的上帝,并不妨碍一个人对人生持有某种基本的信念。
所以,我不是虚无主义者。
当信徒是少年人的事,收信徒是老年人的事。前者还幼稚,后者已腐朽。
要我当信徒,我已太不幼稚。要我收信徒,我还不够腐朽。
乌纳穆诺说,信仰就是愿意相信,信仰上帝就是希望真有一个上帝。此话道出了宗教的真相 。所以,真正的基督徒决不是盲信者,而是渴求者,充满着内心冲突,他一辈子在努力使自 己相信他并不真正相信的上帝。伟大的基督徒,如奥古斯丁、帕斯卡尔、克尔凯郭尔,内心 深处从未摆脱过怀疑的折磨。
上帝存在于人的局限性之中。
人在何处看到自己不可逾越的界限,就在何处安放一个上帝。
有一天人突然发现自己是大地上的孤儿,于是就为自己生下了一个父亲--上帝。
古希腊人凭本能相信神灵,中世纪人凭逻辑相信上帝。现代人用理性扼杀了本能,又用非理 性摧毁了逻辑,于是只好跋涉在无神的荒原上。
世上有虔信者,就必定有奇迹。奇迹在虔信者的心里。
奇迹是绝望者的希望。
一个不相信奇迹的绝望者是一个真正的绝望者,他已经失去了一切希望;或者,是一个勇敢 的绝望者,他敢于不要任何希望而活着。
偶像崇拜是一种矛盾情结,本身交织着对偶像的爱和惧,虔信的迷狂和亵渎的渴望。所以,一夜之间,狂热的崇拜就可以突变为同样狂热的破坏。
释道二教,其原初的出发点都是一种哲学的觉悟,要摆脱生死的纠缠。但是,一经传播,便 离初衷愈来愈远。适意淡泊的老庄哲学变成了装神弄鬼的妖术,虚无悲观的佛陀哲学变成了 积善图报的谋略。大乘宣称要普渡众生,为此不惜方便说法,把佛理改造得适合众生的口味 ,其结果真不知是佛把众生渡出了苦海,还是众生把佛渡入了尘嚣。
教堂的原型是天国,庙的原型是地府。天国有音乐、烛光和不露形迹的上帝,地府有咒语、 香火和面目狰狞的塑像。西方人向往灵魂的不朽,中国人渴求肉身的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