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历史名相:杀妻求将的“战神”
吴起是推动中国从旧的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先行者!他是推动中国法制史进入一个崭新阶段的领头人!吴起创建魏武卒,著《吴起兵法》,创下了“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的奇功伟迹!在军事史上可与孙武并称!他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人,终于靠自己的想法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吴起像
避人生疑,举刀杀妻
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吴起,卫国左氏,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先后在鲁国、魏国、楚国做官,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理论家、军事改革家。吴起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地位很高,和兵圣孙武差不多,被称为吴子,著有《吴子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吴起(?—公元前381年),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北)人,善用兵。吴起从小聪颖好学,深受家人的喜爱,父母视其为掌上明珠。在吴起童年时,他的父亲就去逝了,他就在母亲的教抚下习文练武。吴母是一位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开明、豁达的贵族夫人,对吴起的成长有较为深刻的影响。
吴起出生在卫国左氏的一个富贵家庭,少年时吴起就有远大的抱负,到十八岁时,已成为文武双全,胸藏百万甲兵的将才。“治世出贤臣,末世出小人,乱世出英雄”。他非常喜好军事,天天弄枪使棒,常常梦想着自己有一天能统率千军万马,驰骋沙场,杀敌立功,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他不惜花费千金,破家游历,奔走列国,希望得到诸侯的重用,以便施展其才能,做一番事业。然而,在使得家业荡尽之后,也没掏得一官半职。遭到邻里乡人的讥笑、诽谤。吴起为此气愤不过,杀了诽谤他的三十多个人。在临逃走时,他对母亲发誓说:不当卿相,决不回卫。
于是,他逃到曾子门下学习儒术。此时,鲁国“三桓”的势力已大大的削弱,公仪休、孔仅等儒者主政,鲁国作为一个三流的小国艰难地维持着。吴起入鲁一年有余,他母亲去世的消息传来,他的老师曾子以为他会赶回家奔丧,谁知第二天吴起若无其事照常来上课,曾子惊讶地询问吴起,吴起满不在乎的回答:“母亲既然已经死去,赶回去也无济于事,还不如继续追求学问。”
照例说,母亲去逝了,作为儿子的吴起要回去守孝才对。古代最重视的就是孝道,但吴起深感一事无成,愧对自己的承诺,最终没有回家奔丧。可见此人很是敢说敢为!虽说吴起这种精神可嘉,可他的老师曾子是个大儒,一看自己的学生这么没有孝心,真是有失自己的面子,就把吴起赶出去了。吴起被曾子赶走后,来到了鲁国改学兵法。从儒家跳到兵家,一个主张仁爱,一个要打仗,两者的思想是完全相反的。这也说明了吴起是一个脑子灵活的人。
吴起在曾子门下一段时间的学习,使得他对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这对他后来的政治实践活动有着一定的影响力。不过,在儒家门下的学习,也使吴起意识到儒家学说“迂阔而远于事情”的一面,感到这种学说难以适应时势的需要,转而攻兵,也许更适合他。机缘也许就是这样,中华大地上从此少了一名儒者,却多了一位日后名闻天下,威震四方的名将。
鲁穆公4年,即公元前412年,齐宣公派大将项子牛率兵向鲁国的莒和安阳发动了进攻。在这种敌强我弱的形势下,鲁国君臣内心开始恐慌了。他环顾朝野,全国很难选出一个统兵御敌的将军。因为吴起这时正埋头钻研兵书,并时常发表一些治兵战守的真知灼见,在鲁国有一定影响。在这危急关头,有人向鲁穆公推荐了吴起,鲁穆公也就只好瞩望于他。不料有人提出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对他提任统帅能否忠心于鲁国提出了异议。此事传到吴起那里,使他思绪起伏,翻江倒海。面对千载难逢的契机,他毅然做出痛苦的抉择,以妻子的性命为代价换取功名。
齐国攻鲁,齐强鲁弱,鲁军不是齐军的对手,但吴起善于用兵。吴起率鲁军到达前线,没有立即同齐军开仗,表示愿与齐军谈判,齐派大将张丑佯来讲和,张到鲁军中探虚实时,吴起将那些英勇的将士隐蔽起来,而是让那些老弱病残的将士留守营帐。并且设下酒宴来款待张,吴起装出一副怯战申和的样子。先向对方“示之以弱”,以老弱之卒驻守中军,给对方造成一种“弱”、“怯”的假象,用以麻痹齐军将士,骄其志,懈其备,然后出其不意地以精壮之军突然向齐军发起猛攻。齐军受了蒙蔽,认为鲁军不堪一击,贸然进犯。齐军仓促应战,一触即溃,伤亡过半,鲁军大获全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