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廖仲俏遇害始末
1924 年1 月,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重新解释“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内涵,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核心的新三民主义。
会上,还通过了接受中国共产党党员和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决议,以这种方式建立了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合作。但由于对三大政策的态度不同,国民党内部逐渐分化成左、中、右三派。左派以廖仲恺[kǎi]为领袖。廖仲恺当时担任国民党中央工人部长,后来又兼任农民部长,他的夫人何香凝担任妇女部长。右派的首领是胡汉民,在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中,右派要占到半数以上。汪精卫以左派的面目出现,实际上是中间派,他在高层领导中势力薄弱,便高唱“革命者向左转”的口号。并与蒋介石合作。这时蒋介石还不是中央委员,但国民党元老张静江、戴季陶、吴稚晖等都积极支持他,他也竭力取得共产党的支持,在军队,特别是黄埔军校中,有很大实力。
最初,因为有孙中山的领导,左派声势很大,右派则受到束缚,廖仲恺成了仅次于孙中山的实权人物,因此更遭到右派的仇恨。
1924 年10 月,孙中山去北京商讨国家大事,因患肝癌,于1925 年3 月12 日在北京逝世。此后,国民党内各种固有的矛盾开始激化。号称“反共急先锋”的冯自由等人,迫不及待地抛出了“反共产、反苏俄;开除共产派;反对罢工;各派老国民党大团结”的纲领,企图破坏国民党和共产党的联合战线。胡汉民也开始阻挠孙中山三大政策的继续实行,限制共产党人在国民党政府中的作用,限制正在蓬勃发展的工农运动。廖仲恺在共产党人的支持下,挺身而出,和右派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公开发表言论,批驳国民党右派,并促使党中央将冯自由等右派党员开除出党。
然而,右派的气焰并未因此而减弱。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合作,中国的国民革命,都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左派和右派的斗争,在争夺国民党最高领导权的问题上,又一次激化起来。孙中山临终前,虽然留下了政治遗嘱,但没有指定接班人。他逝世以后,国民党内也难以找到一个与孙中山的政治声望可以相比的继承人。而在当时的情况下,也很难通过民主选举的办法产生国民党的最高领导人。于是,国民党内各派政治力量都在争夺这个最高领导的位置。
在国民党右派人物中,胡汉民不仅是资格最老的国民党元老之一,而且也很有政治实力。孙中山逝世后,他是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委、政治会议主席,并且代理大元帅,还兼任广东省长。胡汉民自以为国民党的第一把交椅非他莫属。可是,他的所作所为,引起了广大人民和国民党党员的不满,要胡汉民下台的呼声日益高涨。廖仲恺清楚地认识到、如果继续让胡汉民掌握大权,势必危及革命。他在苏联顾问和共产党人的支持下,排除右派的干扰,果断地筹建了广州国民政府。1925 年7 月1 日,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当时仍以左派面目出现汪精卫担任主席。胡汉民被迫辞去了代理大无帅的职权和广东省长职务,只在国民政府中担任外交部长。然而当时国民政府只同苏联有外交关系,苏联代表鲍罗廷在广州国民政府中的影响很大,实际上中苏关系由他在沟通,不懂外语的胡汉民只得到了一个无权的闲职。廖仲恺在这次权力转移中,完全不贪个人名利,只担任了财政部长。但是所有的人都明白,廖仲恺是革命左派的真正旗帜。
国民党右派不甘心失败,他们把仇恨都集中到了廖仲恺身上。廖仲恺已成为右派夺取国民党最高领导权、实行反动纲领的最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