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阅读上一章

第5章:荆轲刺秦王

经过五百多年的诸侯混战,到春秋战国时代的后期,中国大地上逐渐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争雄的局面,在激烈复杂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斗争中,地处函谷关以西的秦国的力量逐渐占据了优势,并开始实施它统一中国的雄图大略。

公元前316 年,秦国灭掉了巴、蜀两个小国,势力从陕西一带发展到四川。公元前256 年,秦国灭了西周,7 年后又灭了东周,函谷关以西已成了秦国的一统天下。公元前246 年,赢政登上了秦王的宝座,更加快了统一中国的步伐,不断向东扩展,攻击函谷关以东的齐、楚、燕、韩、赵、魏等“山东六国”。

首先受到威胁的,是地理位置紧邻秦国的韩、赵,魏三国。因为秦国采取的策略,叫做“远交近攻”,也就是说,对距离它较远的齐国和楚国,采取友好交往的办法;而对靠近的邻国,采取武力侵略和占领的办法。这样既破坏了“山东六国”共同抗秦的统一战线,又便于它的军事行动。

在这种情况下,韩国的君臣天天提心吊胆。打吧,韩国远不是秦国的对手,投降吧,又不甘心。后来,他们发现秦国的君主很喜欢搞大规模的工程,就想出了一个计谋,就是设法用一个浩大的工程绊住秦国的手脚,大量耗费秦国的人力和财力,使秦国无力再向东扩展,韩国也就可以避免灭亡的危机了。于是韩国把一位名叫郑国的水利专家派往秦国,向秦王建议,在陕西泾阳境内开凿一条灌溉渠,把西边的泾阳水向东引进洛水,这样可以使秦国的大片盐碱地得到改良,土地得到灌溉。秦王觉得郑国说得有道理,接受了这个建议,投入大量人力和物资来开挖这条渠。工程进展很顺利,但是郑国的身份和韩国的用意却暴露了。秦国的官员逮捕了郑国。在审讯时,郑国申诉说:“一开始我是作为韩国的间谍到秦国来的。但是,如果这条灌溉渠能够修成,对秦国的好处不但很大,而且是长远的。”秦王权衡利弊,作出了一个英明的决定:让郑国继续主持修渠的工作。

这条长达三百余里的灌溉渠修成后,灌溉面积达四万余顷,大大增强了秦国农业抵抗旱、涝灾害的能力,提高了粮食产量,使关中平原成为秦国的一个大粮仓。秦国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但经济实力也由此得到一个大发展,为它后来吞并六国奠定了经济基础。为了纪念这位水利专家,这条灌溉渠被命名为“郑国渠”。

而韩国却没能逃脱灭亡的命运。公元前233 年,韩王在秦国的军事压力下,向秦国称臣。但是秦国还是在公元前230 年攻下了韩国的首都,俘虏了韩王。接着,秦国又用反间计,使赵王杀害了赵国的名将李牧,夺了名将司马尚的军权,自己削弱了自己的军力。公元前228 年,秦国灭掉了赵国。赵公子嘉率领残兵败将逃到北方的代地,自立为代王,依靠与燕国联合,苟延残喘。

韩、赵灭亡后,燕国便直接面临着秦国这个强国了。燕国在“ 山东六国”

中,原来就是最弱小的,这时就更加惶惶不可终日。燕国的太子丹,决心同秦国作最后的拼搏。

太子丹同秦王赢政有过一段友好的交往。当时太子丹在赵国作人质,以表示燕国同赵国交好的诚意;而赢政的父亲也作为秦国的人质住在赵国,赢政就是在赵国出生的。所以太子丹和赢政当时相处得很不错。后来赢政当上了秦王,太子丹又被燕国派往秦国充当人质。这时赢政就完全忘掉了同太子丹过去的友谊,对太子丹的态度很恶劣。太子丹受不了虐待,更怨恨赢政的薄情,便在公元前232年逃回了燕国,从此暗暗地招兵买马,搜罗天下的英雄好汉,准备对付秦国。太子丹厚待英雄的名声传出以后,各国的一些亡命之徒,纷纷投奔到他这里来,这样一共招募了二千多人。

眼看战火就要燃烧到燕国的土地上了,太子丹找他的老师鞠武商议对策。鞠武劝太子丹不要因为秦王待他无礼,就主动去触犯秦国,要他慢慢想办法。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事:秦国的将军樊于期,因为得罪了秦王,逃到燕国投奔太子丹。太子丹收留了他,并且热情地款待他。鞠武知道后,连忙去劝太子丹不要收留樊于期,因为秦国早已对燕国虎视眈眈,如若抓住这个作为借口,秦国一定会马上来攻打燕国的。鞠武为太子丹出谋划策,让他同山东各国加强联络,同时把樊于期送往匈奴,并同匈奴联合,一起进攻秦国,认为这样才有反败为胜的可能。

第1页已经结束,点击进入下一页

第5章:荆轲刺秦王

学名著文库
你刚刚阅读到这里

1/1

返回 世界危机故事100篇
加入书架

加入书签

书籍详情 好学名著文库 恢复默认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