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拉链大王吉田忠雄
一条小小的拉链,很不起眼。但当它与一连串惊人的数字连结在一起时,就令你不得不刮目相看了。日本吉田工业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拉链制造公司。它每年营业额达25亿美元,年产拉链84亿条,其长度相当于190万公里,足够绕地球47圈或从地球到月球之间拉上两个半来回。该公司产品占日本拉链市场的90%,美国市场的45%,世界市场的35%。而从一条拉链中拉出这么多天文数字的,正是吉田公司的创办人吉田忠雄。他以100美元起家,几经周折,顽强进取,终于成了名闻遐迩的'世界拉链大王'。
下面,就让我们重温一下从一条拉链所拉出来的传奇故事吧。
1908年9月19日,吉田忠雄出生于日本东京以西100多公里的鱼津市一个鸟贩子家庭。父亲久太郎是个稳重而又有正义感的小鸟贩子,以捕捉、饲养、贩卖小鸟为业,长年奔走于山峦密林之中,家中贫寒但其乐融融。
上小学那年,吉田忠雄就开始独自上山,帮父亲捉鸟,俨然成了一个小小的职业捕鸟者。在捉鸟、驯鸟的那段岁月里,忠雄也吸收了影响他一生的营养,他从鸟儿那里学到了热爱自由、立志高飞、自主自强、坚强不屈的性格。这为他日后艰苦创业,登上'拉链大王'宝座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由于家境困难,忠雄高小没毕业就中途辍学,年仅15岁就到一家陶瓷店当学徒。关东大地震后,他又转到他哥哥久政开设的雨鞋店工作。他白天在外面跑生意,晚上上夜校,生活得很充实。
20岁那年,他毅然离开家乡,带着哥哥给他的70日元盘缠,独自到东京闯天下,在同乡开的中国陶瓷店里做小工。不久,他升为陶器部主任,总管陶瓷买卖。
吉田忠雄拓展业务有功,颇得老板赏识,被派往上海采购陶瓷。30年代的大上海,鱼龙混杂。乱世出英雄,正是这个动荡的'十里洋场',孕育出无数商业巨子。吉田忠雄往返于上海、东京之间,虽然在华时间不长,买卖瓷器、食品、海鱼等小本生意也不很兴隆,但在上海的阅历使他趋于成熟,满脑子学来的'生意经'正是千金不换的致富秘诀。可以说,没有上海这段经历,就没有今日之吉田忠雄。
随着日本发动侵略战争,国内经济陷入困境,日元大幅贬值,吉田忠雄被迫由上海返回日本帮助老板拯救濒临破产的陶瓷店。但在日元狂跌、税赋日重的浪潮中,他的努力只不过杯水车薪,陶瓷店虽改为杂货店,最终仍逃脱不了倒闭的命运。
老板无奈,只好弃店而去。店中遗留货物中,有一大批别人托为代销的拉链。这些拉链因制作粗糙,品质低劣,长时间积压店中,不少已经生锈损坏。年仅26岁的吉田忠雄把握住这个机会,他认为拉链是人们日常生活用品,市场潜力很大,很有发展前途。于是,他便去请求债权人把店中拉链存货借给他销售,日后由他筹款还债。
就这样,忠雄开始涉足拉链业,于1934年1月创办了专门生产销售拉链的三S公司。他自己当老板,员工只有2人,资金是省吃俭用省下来的350日元,而负债却有2070日元。
这时,拉链刚传到日本不久,对绝大多数日本人来说,还是个新鲜的玩艺。
最早提出拉链设想的是美国的一位机械技术人员,名叫贾德森。1891年,他因为每天穿长靴,嫌系鞋带太麻烦而发明了拉链。1905年,贾德森又设计出易于机械化生产的新型拉链。而可以称作现代式样的新型拉链,则是由移居美国的瑞典电气工程师森德巴克于1913年发明的。直到1923年,美国固特立公司开始在夹克上采用拉链,拉链才在商业上得到迅速的发展,并受到人们的欢迎。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拉链才流传到日本,日本人称它为有带子的钮扣。善于模仿的日本厂商也就开始研制生产,但由于日本基础产业较落后,'东施效缓'的效果并不太好。生产方式十分原始,完全靠人工装配,一齿一齿地切合,拉柄、布带更是粗糙得很不经用,动不动就出故障。顾客退货、商店存货堆积如山是常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