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第三卷 第五十二章
开封城中预备的兵勇都未出城。开封官绅在北城上望着义军如何进攻,刘营如何溃败,有人不禁放声大哭。从此以后,开封居民再也不盼望援兵和粮食接济了。
八月初旬的一个下午,大约申时过后,张成仁从张民表的宅中出来,怀中揣着五两银子,手中提着一包草药。他很久没有在街上露过面了,如今是骨瘦如柴,走路的时候感到腿脚无力,就像是害过大病的老年人那种神气。他因为父亲已经饿死,剩下一家人也随时都会饿死,所以今天不得已又来到伯父张民表家中,要求周济。一年多来,他替张民表抄写了许多稿子。张民表喜欢他的小字写得工整,就让他将自己的几十卷文集重新誊抄一遍,也让他抄了许多部稀见的好书,这都是他用教蒙馆的闲暇时候来抄的,有时熬到深夜。张民表对他做的事很感满意,常常称赞,也答应给他一些银子。实际上今年已经给过他两次银子。
张民表近来生活与往日也大不同了。开封城中的名流学者自顾不暇,没有人再有闲心来同他饮酒赏月,谈诗论文,风雅的生活被饥饿与忧愁代替,使张府的门庭大为冷落。他是以草书驰名中州的,过去经常有人向他要“墨宝”,他常常为人家写条幅,写对联,写各种大小的字。他有一个习惯:决不替商人写字;豪绅有劣迹的,他也坚决不写;就是一般的达官贵人,他也不喜欢为他们写字。他喜欢给那些读书人写字,哪怕是落第的举人,他也写。可是近来求他写字的人却稀少绝迹了。有时他也不得不给一些有权有势的人写幅中堂,写副对联,为的是兵荒马乱,他不敢过分得罪这些人。他时常被请到城上去看一看,在城楼上坐一坐,走一走。因为他是极有名望的文人学者,又是名门公子,父亲在万历朝做过尚书,所以他在城头上露一下面,可以稍稍安定守城军民的心。
今天张成仁到他那里时,他刚刚从城上回来,正在休息。他看见张成仁已经饿得走了相,问了问他家里情况,才知道成仁的父亲已经饿死,母亲也快饿死了。张成仁是个孝子,说的时候不禁呜咽出声。张民表听了,对张成仁的一片孝心颇为感动,安慰他说:
“开封城万不会失守。莫看眼下城中日子很艰难,其实流贼也有困难。闯、曹二贼同床异梦,决不能长久屯兵于开封城下。”说毕,就吩咐仆人称了五两银子交给成仁,又说道:“你拿回去先用吧,以后如有困难,我还会周济你一点银子。”
张民表家里还开着很大的药铺。近几天来开封城中的药材店,凡是能够充饥的药材如像干山药、茯苓、莲肉、地黄、黄精、天门冬等都被有钱的人抢购一空;接着,像何首乌、川芎、当归、广桂、芍药、白术、肉巫蓉、兔丝子、车前子乃至杜仲、川乌、草乌、柴胡、白芷、桔梗、蒺藜等,也都被抢购一空。有的人是临时买去就吃,也有的人是买了存下来,预备以后吃。张民表的管家看到这种情况,也从自己的药铺中尽可能把这一类药材运进公馆,以备将来使用。张民表吩咐仆人包一些中药给张成仁,让他拿回去煮一煮,救一家人的命。张成仁感激万分,当下给张民表磕了一个头,落下感激的眼泪,便咽着告辞出来。
这时街上冷冷清清,显得十分凄凉,有的大街上甚至一个行人都没有。多么繁华的一座省会,自古以来号称东京,而今凄凄惨惨,如同地狱一般。他走到鼓楼附近,忽然看见一群兵了锁拿了一老一少两个人,迎面而来。他赶快闪在街边,偷眼观看,看见这两个人的脸上都带有血痕,显然是挨了打;再一看,觉得这两张脸都好生熟识。等他们走过以后,他才想起来,那个五十多岁的人是张养蒙,三十左右的人是崔应星,都是住在鹁鸽市附近的殷实户主。他在应星的堂兄弟应朝家中坐过一年馆,所以同他们都是熟人。不过自从围城以来,他没有再见过他们。这两个人不再是往日那样胖乎乎的,红光满面,而是满面烟灰,憔悴万分,使他乍遇见几乎认不出来。
他走过一个粪场,那里原来有一个小小的菜园,而今菜园里一点青色菜苗也没有了,剩下的是一个大的粪池和一片小的水坑,坑中水还没有完全枯干。他看见几个人蹲在水坑边,将刚刚从粪池子里舀出来的小桶大粪倒进竹筛子,然后将竹筛子放到水坑里晃啊晃啊,使大粪变得又碎又稀,从筛子缝中流走,把白色的不住活动的组虫留在筛子里边。他近来虽不出门,却常听说有人从粪中淘出蛆虫充饥,如今果然被他亲眼看见了。他感到一阵恶心,没敢多看,赶快继续往前走。
走了不远,看见有一个中年人带着一个不到十岁的孩子,正用锄头刨开粪堆,在那里捡蛴螬,已经捡了二十几条。当他走近时候,那小孩赶紧伏下身子,用两手护住蛴螬,同时用吃惊的和敌意的眼睛瞪着他。那中年人也停下锄头,用警惕的眼神望他。这眼神使张成仁感到可怕,不由得脊背上一阵发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