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〇四八、入脱尘缘 出持苦趣
思入世而有為者,須先領得世外風光,否則無以脫垢濁之塵緣;思出世而無染者,須先諳盡世中滋味,否則無以持空寂之苦趣。
【译文】
想进入世俗而有所作为的人,必须先领略得到世俗以外风光,否则不可能摆脱垢秽浑浊的尘世因缘;想超出世俗而没有沾染的人,必须先谙熟详尽世俗之中的滋味,否则不可能把持空虚寂寞的苦恼意趣。
【注解】
入世:步入社会,投身于社会。汉刘向《九叹惜贤》:“妄周容而入世兮,内距闭而不开。”佛家语,与“出世”(脱离俗世)相对,生于世上。清全祖望《梅花岭记》:“其气浩然,常留天地间,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
垢浊:犹污秽。《诗唐风扬之水》“扬之水,白石凿凿” 汉郑玄笺:“激扬之水,波流湍疾,洗去垢浊,使白石凿凿然。”垢秽,肮脏。《南史王镇之传》:“思远立身简洁,诸客有诣己者,覘知衣服垢秽,方便不前。”浑浊,(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明澈。唐玄奘《大唐西域记窣堵利瑟那国》:“叶河出葱岭北原,西北而流,浩汗浑浊,汩淴漂急。”
尘缘:佛教、道教谓与尘世的因缘。唐韦应物《春月观省属城始憩东西林精舍》诗:“佳士亦栖息,善身絶尘缘。”
无染:佛教语,谓性本洁净,无沾污垢。晋道安《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序》:“从始发意,逮一切智曲成决,著八地无染,谓之智也。”
空寂:空虚寂寞。唐刘知几《史通史官建置》:“苟史官不絶,竹帛长存;则其人已亡,杳成空寂,而其事如在,皎同星汉。”佛教语,谓事物了无自性,本无生灭。唐刘长卿《题虎丘寺》诗:“久迷空寂理,多为繁华故。”
苦趣:使人感到苦恼的意味,佛教指地狱、饿鬼、畜生这三种“恶道”。均为轮回中的受苦之处。趣,同“趋”。前蜀杜光庭《黄齐助黄箓斋并然灯词》:“尽超苦趣,永出冥津。”
第54章已经结束,点击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