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二九五、急流勇退 谨慎至微
謝事當謝于正盛之時,居身宜居于獨後之地;谨德须谨于至微之事,施恩务施于不报之人。
【译文】
谢绝世事应当退谢于正处颠峰的时候,安身处世应该蛰居于独处人后的境地;谨言慎德必须谨始于极其细微的事行,布施恩惠务必施舍于不能回报的人们。
【注解】谢事:辞职,免除俗事。宋苏辙《赠致仕王景纯寺丞》诗:“潜山隐君七十四,紺瞳緑髮方谢事。”退谢,谓辞职退休。宋范正敏《遯斋闲览安石遇人谈文》:“舒王退谢金陵,幅巾杖履独游一寺,遇数客盛谈文史,词辨纷然。”
盛〈名〉:极点,顶点。王安石《九变而赏罚可言》:“尧[yáo]者,圣人之盛也。”
居身:犹安身,立身处世。三国魏嵇康《答〈难养生论〉》:“审轻重然后动,量得失以居身。”蛰居,长期隐居在某个地方,不出头露面。鲁迅《书信集致姚克》:“近来天气大不佳,难于行路,恐须蛰居若干时,故不能相见。”
独后:独,〈形〉本义单独,单一。《说文》:“独,犬相得而斗也。羊为群,犬为独也。”段玉裁注:“犬好斗,好斗则独而不群。”后,〈动〉本义迟到,走在后。《说文》:“後,迟也。”独后,即独自走在后面,独立于人后,喻与人无争。
谨德:犹慎德。谓戒慎小心,无有失德之行。明吴宽《谨疾箴》:“匪疾是谨,惟德之崇,谨疾之术,谨德之功。”
至微:指极微细的物类,极微妙的事理。《淮南子本经训》:“夫至大,天地弗能含也;至微,神明弗能领也。”
施恩:给人以恩惠。《左传昭公六年》“民知有辟则不忌於上”唐孔颖达疏:“民知在上不敢越法以罪己,又不能曲法以施恩,则权柄移於法,故民皆不畏上。”
【评语】
汉武帝所最宠幸的李夫人,当她因病临终时,武帝基于夫妻深厚的感情,要求在她弥留之际见她最后一面,可是她坚决不肯,她的理由是“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假如武帝看到她久病后憔悴丑陋的面孔,必然会对她产生“色衰爱驰”的心理,武帝既然对她没有了爱,自然在她死后也就不会再凭“推爱”来恩待他的父兄家人。从这一史实就说明了一件事,一个大人物想要使自己的英名永垂不朽,必须在自己事业的顶峰阶段急流勇退,否则等弄到狼狈不堪被迫下台就不光彩了。古语云:“功成身退。”这是君子之教,当事业全盛时期能毅然引退,自己意足,他人也羡慕不已。平时置身的场所应当选择与世无争的地位,这样去做,不但是自己安全,就是他人也不会嫉妒,实在是“明哲保身,受人尊敬”的好方法。以汉代的韩信、张良与汉高祖谋事来说,就是很好的例证。张良能够明哲保身,功成而身退,僻谷以求仙,终于得以保全他的声誉。韩信不明这个道理,致屡遭贬抑,终于被杀掉了性命。急流勇退在巅峰的时候,能使自己一个完满的结局,而始终处于清静的生活环境,保持清醒理智的生活态度,使自己得到真正的修身养性。品德修养是靠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所以必须在细微的小事情上下功夫才行。生活中可以常见一些人在行事上喜以老粗自居,言行大事者不拘细节,以引来掩饰自己的粗鲁无知,或者自己做的事往往都是粗欲不堪见利忘义之举,却以粗豪作掩饰。人若想要进德修业,就要处处努力,必须在人所不注意的极微细事情上加以留意。如果认为是小事情而不去做,只注意大的地方不犯过错,小的地方错误重重,且认为小疵不致妨碍大体,那就错了。因为小事往往会变成大事,而大事的结果都是由小事渐渐累积得来。所谓:“千丈之提,毁于一穴。”这话我们应加以三思。不因其小就有违道义,凡是和自己的理想追求不一致的,再小的事也不做。其次是施恩予人,绝不希望人家报答,世间有些人对人施恩了却使受恩者深深感受到他的压迫。这样一来,“恩”很可能变成“仇”了。存有让对方感恩图报的小人之念,就是一种毫无诚意的伪善。所以,最好是施恩于不能报恩或是无力报答的人,那才是真正施舍了恩德。必须为善而不报,多做些雪中送炭的事,少来些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