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阅读上一章

第146章:知我者其天乎

【原文】

子曰:“莫我知(1)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2)。下学(3)而上达(4),知我者其(5)天乎!” (《论语宪问第十四》)

【注释】

(1)莫我知:莫,没有。莫我知即莫知我,没有人了解我。

(2)不怨天,不尤人:尤,责怪。不埋怨天,不责怪人。也作“不怨不尤”。

(3)下学:从身边附近的事物开始学习,乃至学诗、学文、学礼乐等。

(4)上达:晓达德义,乃至达于天命、本性、天道等。

(5)其:殆、大概,表示揣测。

【语译】

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为什么说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我不埋怨天,也不责怪人,从身边附近的事物开始学习而晓达德义,了解我的大概只有天吧!”

【研析】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孔子所做的,就是从简单的做人处事的道理开始学习,要求自己做好心性的修养,不去怨天尤人,再如此不断地从做人处事的生活点滴中学习、修心性,向上升华,看似一般,最终却能通晓德义、事理,甚至上达天命、天道。好学、不耻下问、重视道德修养的孔子,境界的升华已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不同境界有不同的心态、思想和道德衡量标准,境界差距太大时,心性修养不够好的人根本已经无法理解孔子的志向、言行,甚至多有误解。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唐韩愈杂说》),自古以来,知音难遇,而圣贤可能更能体会“高处不胜寒”的滋味,李白也说:“自古圣贤皆寂寞”,但心性修养很好的人,却又往往心系着众人,甚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许更高境界的人,就是负有更大的责任,就是要承载包容更多生命,要为他们更加操劳,却又不为人知,所以必须得更独立自主,才能成为一方之主。因此“莫我知”是必然的,但“知我者天”也就足矣。

【延伸思考】

1、“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人与人之间很容易产生误解,有些人甚至不让人家讲道理,一听到一点道理,就认为人家是在说他、在骂他,这是不是反映有些人已经不配听到道理?不配和君子在一起?如果这样的人很多,是不是乱世?君子在乱世应如何处世?

2、许多父母为子女很操劳,但子女却不了解父母的辛劳和苦心;许多父母也很在意子女的学习,但却轻忽了子女的道德修养。

想想看:在很功利、很竞争的社会,许多功利、竞争的思想观念像大潮流一样席卷着人们,污染着人们,家庭、学校、社会应该如何重视培养小孩不怨天尤人、道德修养和体谅父母的辛劳呢?

【阅读资料】

被误解的孔子

二千五百年前,一位老者和他的弟子们略显疲惫的行进于中原大地上,当时有幸目睹这一幕的人可能不会想到这样一个并不显赫于时代的老者会被后人传颂几千年,他就是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的孔子。

孔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人,公元前479年卒,年七十三。回首一生,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的伟大,不在于他的官职,也不在于他的谦逊和博学,而是因为他自为表率并且用睿智的语言讲述了如何做人的哲理!孔子以及后人根据他的思想而形成的儒学,对古代中国以及东亚文化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即使对现代的世人,孔子的思想还是有着积极的意义。

第1页已经结束,点击进入下一页

第146章:知我者其天乎

学名著文库
你刚刚阅读到这里

1/1

返回 论语精讲
加入书架

加入书签

书籍详情 好学名著文库 恢复默认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