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阅读上一章

第124章:名不正则言不顺

【原文】

子路曰:“卫君(1)待子为政,子将奚(2)先?”子曰:“必也正名(3)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4)也!奚其正(5)?”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6)阙如(7)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8),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9)。故君子名(10)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11)而已矣。”(《论语子路第十三》)

【注释】

(1)卫君:卫出公,名辄,卫灵公之孙。其父蒯聩被卫灵公驱逐出国,卫灵公死后,蒯辄继位。蒯聩要回国争夺君位,遭到蒯辄拒绝。孔子在本文提出对此事的看法。

(2)奚:音“西”,何、什么。

(3)正名:辨正名义,使名实相符。这里指正卫君的名分。

(4)迂:迂腐。即拘泥陈旧思想,无法顺应时代潮流。

(5)奚其正:奚,何。如何正。

(6)盖:发语词,提起下文,无义。

(7)阙如:阙,同“缺”,存疑、空缺。如,语助词。阙如,存疑、空下来。

(8)不中:中,音“众”。不恰当、不合适。

(9)无所错手足:错,安置。手足无措;手脚无处安放;形容不知如何是好。

(10)名:动词,指称。

(11)苟:苟且,马虎草率。

【语译】

子路对孔子说:“卫国国君想要请您去治理国家,您将先从什么做起?”孔子说:“必须先正名分。”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您太迂腐,不合时宜了!怎么正名分呢?”孔子说:“真粗野啊!仲由。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会采存疑的态度。(卫君)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恰当,刑罚不恰当,人民就不知如何是好。所以君子指称什么必定能够说得顺当,说出来也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他的说话,是从不马虎草率的。”

【研析】

语言和文字是一体的两面,也是用来指称对应宇宙中的一切生命、万事万物和讯息的载体,更是人们表情达意、沟通交流的思想媒介。用什么样的文字来对应、来指称什么(例如谁应该当卫国国君),这是在思想意识中先经过了一个“名之”(指称)的过程,之后才在现实物质环境中,表现于言行或文字记载。

思想意识中为何这样指称、那样指称某些真实的事情或现象呢?高尚者有高尚的文章语法;低俗者有低俗的文章语法。真诚者有真实的指称意境;虚伪者有虚假的指称意境。语言文字承载了指称者、书写者、说话者的心性和思想意图等讯息,例如暴君以不善的指称、文书、宣告,意欲大臣去迫害正义之士,大臣将感受那不善,其道义良知也会直觉那是不该做的,所以说“名不正则言不顺”,人的言行往往受思想意识所支配,所以还说“言不顺则事不成”。说白了,不就是思想意图、心性是恶的因,言行的结果必是恶的果吗?正所谓“恶有恶报”。

天意该谁当国君,也某种程度反映了人民的因果报应和命运,暴君或国君名不正,将成为国家动乱的根源,促成暴君或国君名不正的条件,恰恰是人民遭受动乱厄运的原因,是谁促成暴君或国君名不正的条件成熟呢?是不是社会的道德人心低落?是不是人民都有责任呢?所以该国人民将遭受动乱厄运。

【延伸思考】

1、“名”、“言”、“行”,对应的是“意”、“口”、“身”,君子“诚意”、“正心”,所以能“名正”,由于人的思想意识可以控制人的言行,可见人的思想意识如果能遵循正道、明辨善恶好坏,就能正本清源,言行也能减少罪过和恶报了。

想想看:人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如果不合正道,主次先后错乱,是不是就是“名不正”?想要“名正”,使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归于正道,是不是得修养心性呢?

2、在太平盛世,像尧[yáo][shùn]或唐朝,民风淳朴或有唐诗,整个社会的道德人心比较高尚,人伦整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人民的思想意识也能合于正道,创作的文艺、诗歌自然能体现纯正高雅的意境,吟唱起来也很顺理成章。

想想看:这是不是“名正言顺”、“理直气壮”的体现?出现盛世的根本条件是不是心性道德水平、思想境界高尚合于正道?

【阅读资料】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本来是一句精妙的古语,却被现代人贴上了封建的标签。自古以来,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人越来越少了,人们往往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谬见来诠释这句话,实际上,这是人类变异的认识。

其实,它的本来含义是要求生命各依本分:君应该有君的德行,臣应该有臣的忠诚;父应该有父的品行,子应该有子的操守。如果君的作为与其德行相背离,那就是君不君,如果臣的言行与其忠诚相背离,那就是臣不臣,如果父的言行与其品行相背离,那就是父不父,如果子的言行与其操守相背离,那就是子不子。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上天给人类定下的生存标准,其核心内涵是生命须各自依其本分,遵循应有的道德规范。遵循这个道德标准,家和万事兴,天下富而太平;背离这个标准,天下大乱不治,民不聊生。

综观人类的历史,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往往是君臣、父子各遵其道、各守其德的时期,例如贞观之治、康乾盛世就是如此;而民不聊生的恶毒之时世,往往是君昏臣贼、父子相欺的时期,例如隋朝末年、明朝末年就是如此。

现在社会上充斥着各种低下变异的观念,真的出现了预言中所描述的景象,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人们很容易随波逐流,崇尚竞争和所谓的个人奋斗,一味地用自己珍贵的德去换取一点点物质利益,淡忘了道德对于生命的真实意义,忘记了生命的幸福状态其实是各依本分、无求自得的优游自在。

  • 好学考试H5触屏版开放内测
第124章已经结束,点击进入下一章

第124章:名不正则言不顺

学名著文库
你刚刚阅读到这里

1/1

返回 论语精讲
加入书架

加入书签

书籍详情 好学名著文库 恢复默认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