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运命论
问题分析
这篇文章的命运观,为什么最终谈到历史与人生背后的常道天理?这与命运有什么关系?
文章第一大段说到“夫治乱,运也;穷达,命也;贵贱,时也。”认为“运”在“命”先,即历史时代的走向与好坏,决定了个人的命运;而个人荣辱贵贱,则又大多是偶然的(时)。作者反复论证,说明运、命、时的一体相连,时代不好,国运不佳,个人的命运也好不到哪里去;个人的本事再大,时运不好,也拿时运没有太大的办法。但是一旦运、命、时,都遇到一起了,则个人和时代都好。反面的典型是孔子,正面的典型是张良。所以,“乐天知命”的一个积极意义在于,知识人在世间,不要“区区于一主,叹息于一朝”,只把眼光盯着个人遭遇,而要放开眼光,关注历史时代大的方面。要把个人的“命”与国家的“运”,适当区分开来。因为,知识人是以“道”为关怀的,而“道足以济天下,而不得贵于人;言足以经万世,而不见信于时;行足以应神明,而不能弥伦于俗。”做知识人,就是要做勇者,要不计富贵得失,不计安危,蹈仁践义,义无反顾。
文章的第三大段,肯定地讲到世间万事万物纷纷的背后,有一个常道、天理;世俗荣辱得失各种现象变化的背后,有一种恒定的大宝大位置,这就使作者谈命最终谈到生命的境界和贤人志士做人的理想信念,使谈命不至于流为消极不可知的宿命论和被动无为的畏命论,虽然,这里没有“制天命而用之”的英雄态度和乐观主义立场,毕竟不失为在历史人生中融贯一份理性的关注;尤其是对于乱世人心迷失价值紊乱的时代,不失为一剂清醒的药方。所以,作者之所以将命运与天理常道等相联系,这表明既不是空发议论,也不是徒劳感慨;而是真实揭示乱世中那些失其操守的士人、那些贪佞苟且之辈的各种表现及其下场,严肃探讨在乱世知识人安身立命的选择问题。这篇文章出自老庄时代来临的魏晋,尤其值得深思。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认为中国儒家思想传统中缺少一种超越的世界,因而不能构成超越与世俗之间的紧张。对比李康的这篇作品,其实是不对的。
集评
至如李康《运命》,同《论衡》而过之。(梁 刘勰《文心雕龙论说》)
(唐)张藴古上《大宝箴》,其略曰:圣人受命,拯溺亨屯,故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司马光 《资治通鉴》巻一百九十二)
李康《运命论》曰: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大寳箴》用之。(宋 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四)
李萧远《运命论》。“虽仲尼至圣”,至“而莫敢间其言”,苏子瞻《韩文公庙碑》变化此段文意,却自瑰竒。(清 何焯《义门读书记》卷四十九)
语云:“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天佑下民,作之君,正欲其劳,而岂贻之以逸也哉?(清 康熙《日讲易经解义》卷十二)
祖宗相传家法,勤俭敦朴为风。古人有言:“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以此为训,不敢过也。(清 康熙《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
可谓浩乎沛然矣(李兆洛)。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此文注脚。希世苟合一节,兴感所由。处处即束即起,晋以后人不能矣。奇气喷薄,要亦愤懑之言。骏足奔驰,源出《国策》,与李斯《逐客》《督责》二篇亦相出入(谭献)。(清 李兆洛《骈体文钞》卷二十)
文化史扩展
1,中国古代关于“命”的几种观点
命定论
“洛阳李叟与明太祖同八字,帝召见问以何业。曰:‘老民养蜜蜂十三窠,以之度日。’太祖曰:‘此似我食十三省布政司税也。’”(袁枚《随园笔记》)
偶然论
“人生如树花同发,自有拂帘幌堕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溷粪之侧。”(范缜《神灭论》)
安命论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庄子人间世》) “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庄子秋水》)
义命论
“道之将行也欤,命也;道之将废也已,命也;公伯寮如命何?”(《论语宪问》)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雍也》)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
2,不以天下奉一人
不以天下为一人的私产,这是公天下的思想。白居易《新乐府二王后》:“古者有言天下者,非是一人之天下。”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引《吕氏春秋贵公》“天下,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六韬》“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以及魏征《群书治要》:“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表明中唐新乐府运动实与贞观之治文化精神相通。其实更直接的联系是唐太宗初即位时,大臣张蕴古上《大宝箴》,即引李康《运命论》语“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贞观政要》录入了这段话。《资治通鉴》也节引了《大宝箴》中的这句引语。后来收入《百官箴》《历代名臣奏议》以及《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等书,遂成为中国政治思想中之金言。这个思想的叙事方面,宋太祖与永庆公主的一段故事,也广为记载在传世文献中。故事云:
甲申,永庆公主出降,公主尝衣贴绣铺翠羽入宫中。上见之,谓主曰:“汝当以此与我,自今勿复为此饰。”主笑曰:“此所用翠羽几何?”上曰:“不然。主家服此,宫闱戚里必相效,京城翠羽价髙,小民逐利,展转贩,易伤生,寖广实汝之由。汝生长富贵,当念惜福,岂可造此恶业之端?”主惭谢。主因侍坐,与皇后同言曰:“官家作天子日久,岂不能用黄金装肩舆,乗以出入?”上笑曰:“我以四海之富,宫殿悉以金银为饰,力亦可办。但念我为天下守财耳,岂可妄用。古称‘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茍以自奉养为意,使天下之人何仰哉?当勿复言。”(宋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巻十三《太祖》)
思考与讨论
1,讨论这篇文章中的“天”──→“义”──→“命”,与“物”──→“位”──→“命”两种逻辑。
2,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认为中国儒家思想传统中缺少一种超越的世界,因而不能构成超越与世俗之间的紧张。对比李康的这篇作品,谈谈你的看法。